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21:12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重要意义。孝亲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正在这种交流中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子女们大多对父母的命令持有“不违”的态度,而在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平等的,甚至以朋友关系相处,这种相处模式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而中国的父母子女关系在西方人眼里也难以理解,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古代先贤们对孝的不同阐述,概括出孝德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四个字:“善事父母”①,对父母要做到既“养”且“敬”,它包括崇拜、敬仰祖宗和奉养、尊敬父母两个主要方面。而西方孝亲观则与中国孝亲观的表现形式不同,西方人所谓的孝敬父母更多的是“尊敬”,其孝文化并没有很复杂的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意义。这两种不同孝亲观形成的原因很多,首先,在文化根源方面,中国早在周朝就实行礼制,人们自古崇尚礼仪,有着“尚礼”的精神,人们一直把礼视为中华文化和华夏民族的象征,礼仪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异域文化的重要标志。而西方人则具有“尚力”精神,所谓“尚力”精神,就是指对人的力量的崇拜,包括人的武力、智力,以及后来的“知识就是力量”等等。其次,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与耕种的相关知识需要传承,要传承就离不开老人和孩子,于是尊老爱幼的风气便被强调起来。而西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早的就发展起了商业,我们通常说在商言商,商人看重利益,与农耕社会中的人相比,在感情方面是要淡漠一些。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西方人形成了注重个性、向往自由的心理,因此,在西方的主流文化中,“孝”作为概念就很少被提及。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中西方这两种孝亲观本来互不干扰,并没有交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的发生着碰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西方家庭伦理关于孝的理念可以相互借鉴,西方社会可以学习中国社会对老人的尊敬、爱戴与关怀的精神实质。中国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也可以学习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相处模式,增加彼此的独立与平等。惟其如此,方能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孝亲观 中西文化差异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一、中西方孝亲观概述12-16
  • (一)从孝的英文翻译谈起12-14
  • (二)中西方孝亲观概念界定14-16
  • 二、中西方孝亲观比较研究16-29
  • (一)中西方孝亲观内容比较16-18
  • (二)中西方孝亲观的价值比较18-21
  • (三)中西方孝亲观发展历程及形成原因比较21-29
  • 三、正确对待中西方孝亲观:传承发展与学习借鉴29-32
  • (一)对中国传统的孝亲观的传承与发展29-31
  • (二)对西方孝亲观的学习借鉴31-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5
  • 致谢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臣;黄丽;;尚礼与尚力——中西文化精神论纲之一[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J];东南学术;2005年06期

3 曹广涛;;中西“孝”文化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白宝玉;龚霞光;赵林;;亲情诉求广告的作用机制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陈治国;;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之比较[J];河北学刊;2005年06期

6 王夔;;从《荞麦记》与《李尔王》看中西孝亲观之差异[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7 李伟民;;《李尔王》中的“孝”与“爱”[J];四川戏剧;2009年02期

8 陈同红;;文化误读:从中国传统的“孝”道看《李尔王》的主题[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叶继宗;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贾平;;论《红楼梦》“省亲”等事件中的孝文化意蕴[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3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