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研究(1949-1956)
发布时间:2021-11-15 16:11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各地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各行各业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在湖南省党委和各级妇联组织的发动下,一批又一批的城市及乡村的妇女开始走出家庭并参加各项社会生产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先进劳动积极的积极分子。通过对这些妇女中的积极分子进行耐心的引导和培养,涌现出了一批批妇女劳动模范。这些妇女劳模既是普通群众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她们带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为湖南省的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以湖南省的妇女劳模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湖南省的档案资料和一些文献汇编,主要对建国初期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的产生和壮大的过程进行梳理,然后对妇女劳模的群体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并探讨在当时妇女劳模群体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分别从妇女劳模群体的产生和壮大两个大的阶段进行分析。在产生阶段,通过发动宣传发动妇女参加抗美援朝增产节约运动、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和互助合作运动,诞生了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妇女劳动模范;随着三大改造运动的展开,广大的妇女群众都被发动了起来参加合作社,进行生产劳动,妇联对合作社的妇女积...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湖南妇女劳模群体的产生和壮大
第一节 湖南妇女劳模群体的产生(1949——1952)
一、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妇女劳模
二、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妇女劳模
三、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妇女劳模
第二节 湖南妇女劳模群体的壮大(1953——1956)
一、农业合作化中的妇女劳模群体
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妇女劳模群体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的妇女劳模群体
第二章 妇女劳模群体的特征
第一节 妇女劳模群体结构分析
第二节 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的特点
一、吃苦耐劳,关心群众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串联发动群众能力强
三、密切联系群众,组织领导能力强
第三章 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的作用及培养问题
第一节 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的作用
一、破除封建思想
二、促进了家庭和睦
三、完善妇女权益保障
四、提高了农业产量
第二节 湖南妇女劳模在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一、劳模的分布不均衡
二、对妇女劳模的培养重视不够
三、评选劳模不客观
四、思想教育不够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及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女性英模的生活[J]. 张玮,王莹. 安徽史学. 2016(05)
[2]1950年全国妇女劳模形象再探讨[J]. 光梅红,陈姣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3]塑造和表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好”活动的历史考察[J]. 周蕾. 妇女研究论丛. 2015(01)
[4]“女人开火车”:“十七年”文艺中的妇女、机器与现代性[J]. 马春花. 文艺争鸣. 2014(06)
[5]劳模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 吴潜涛. 工会信息. 2014(10)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J]. 姚力. 党的文献. 2013(04)
[7]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运动中的女性——以福建省惠安县惠女水库为例[J]. 杨齐福,汪炜伟.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3)
[8]抗争与决裂:集体时代女性参与建构自身地位的再认识——以湖北恩施土家族双龙村女性为例[J]. 崔应令.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1)
[9]集体主义工作伦理的社会建构——一位女劳模的口述史研究[J]. 胡全柱,陆小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弘扬[J]. 王宏伟.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走向解放”: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妇女的农业劳动[D]. 刘洁.南开大学 2012
[2]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D]. 张明师.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武汉地区劳动模范群体研究(1950~1960年)[D]. 王琪琳.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李顺达研究[D]. 孔繁锐.中共中央党校 2014
[3]1950年代末勤俭持家运动下女性角色的塑造[D]. 张广丽.山西大学 2014
[4]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D]. 孙昌帅.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拨乱反正时期的英模文化研究(1976-1982)[D]. 于院芳.山东师范大学 2012
[6]劳动模范:国家动员下的农民典型塑造[D]. 张莉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7]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地位角色转换研究[D]. 郭子涵.西北大学 2011
[8]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劳动英模群体研究[D]. 王智.山西大学 2011
[9]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及其社会影响[D]. 张彬鹏.西北大学 2009
[10]新中国“铁姑娘”形象生成的历史语境[D]. 徐娟.中央美术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497105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湖南妇女劳模群体的产生和壮大
第一节 湖南妇女劳模群体的产生(1949——1952)
一、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妇女劳模
二、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妇女劳模
三、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妇女劳模
第二节 湖南妇女劳模群体的壮大(1953——1956)
一、农业合作化中的妇女劳模群体
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妇女劳模群体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的妇女劳模群体
第二章 妇女劳模群体的特征
第一节 妇女劳模群体结构分析
第二节 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的特点
一、吃苦耐劳,关心群众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串联发动群众能力强
三、密切联系群众,组织领导能力强
第三章 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的作用及培养问题
第一节 湖南省妇女劳模群体的作用
一、破除封建思想
二、促进了家庭和睦
三、完善妇女权益保障
四、提高了农业产量
第二节 湖南妇女劳模在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一、劳模的分布不均衡
二、对妇女劳模的培养重视不够
三、评选劳模不客观
四、思想教育不够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及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女性英模的生活[J]. 张玮,王莹. 安徽史学. 2016(05)
[2]1950年全国妇女劳模形象再探讨[J]. 光梅红,陈姣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3]塑造和表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五好”活动的历史考察[J]. 周蕾. 妇女研究论丛. 2015(01)
[4]“女人开火车”:“十七年”文艺中的妇女、机器与现代性[J]. 马春花. 文艺争鸣. 2014(06)
[5]劳模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 吴潜涛. 工会信息. 2014(10)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J]. 姚力. 党的文献. 2013(04)
[7]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运动中的女性——以福建省惠安县惠女水库为例[J]. 杨齐福,汪炜伟.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3)
[8]抗争与决裂:集体时代女性参与建构自身地位的再认识——以湖北恩施土家族双龙村女性为例[J]. 崔应令.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1)
[9]集体主义工作伦理的社会建构——一位女劳模的口述史研究[J]. 胡全柱,陆小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论“劳模精神”的内涵和弘扬[J]. 王宏伟.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走向解放”: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妇女的农业劳动[D]. 刘洁.南开大学 2012
[2]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D]. 张明师.华中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武汉地区劳动模范群体研究(1950~1960年)[D]. 王琪琳.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李顺达研究[D]. 孔繁锐.中共中央党校 2014
[3]1950年代末勤俭持家运动下女性角色的塑造[D]. 张广丽.山西大学 2014
[4]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D]. 孙昌帅.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拨乱反正时期的英模文化研究(1976-1982)[D]. 于院芳.山东师范大学 2012
[6]劳动模范:国家动员下的农民典型塑造[D]. 张莉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7]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地位角色转换研究[D]. 郭子涵.西北大学 2011
[8]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劳动英模群体研究[D]. 王智.山西大学 2011
[9]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及其社会影响[D]. 张彬鹏.西北大学 2009
[10]新中国“铁姑娘”形象生成的历史语境[D]. 徐娟.中央美术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497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9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