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1-11-16 03:0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课题之一。我国哲学领域在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等问题,教育界在2002年把主体间性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是一种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场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代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更趋科学化,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深入了解西方哲学与我们哲学领域中有关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展开研究,力图借鉴哲学与最新的教育学原理与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与实效性提供更多的建设性的观点。本文从绪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的缘起、依据、内容、实现等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主体及主体性认识不深,理解不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怎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怎样运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价值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批判与构建相结合的方法
1.4.2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
1.4.3 整体与部分相耦合的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西方哲学中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历史脉络
2.1 近代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兴起
2.2 以认识论为主流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
2.3 存在论和语言学哲学下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过渡
2.4 存在论重建和语言学转向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理论在实践视域中的展示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理论在历史视域中的展示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的阐释
4.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主体、主体性及主体间性
4.2 当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其评述
4.2.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4.2.2 对主要观点的评述
4.3 应注意的问题及本文所持的观点
4.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
4.3.2 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时主客体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
4.3.3 受教育者对他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4.3.4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4.3.5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的体现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的模型解读
5.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解读之主体客体化模型
5.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解读之客体主体化模型
5.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解读之主客体双向互动模型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质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 蓝江. 理论探讨. 2005(04)
[2]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 骆郁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04)
[3]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J]. D.扎哈维,臧佩洪. 哲学译丛. 2001(04)
[4]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 衣俊卿. 哲学研究. 1992(10)
本文编号:3498041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价值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批判与构建相结合的方法
1.4.2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
1.4.3 整体与部分相耦合的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西方哲学中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历史脉络
2.1 近代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兴起
2.2 以认识论为主流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
2.3 存在论和语言学哲学下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的过渡
2.4 存在论重建和语言学转向的主体间性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及主体性问题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理论在实践视域中的展示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理论在历史视域中的展示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的阐释
4.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主体、主体性及主体间性
4.2 当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及其评述
4.2.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4.2.2 对主要观点的评述
4.3 应注意的问题及本文所持的观点
4.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
4.3.2 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时主客体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
4.3.3 受教育者对他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4.3.4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4.3.5 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的体现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的模型解读
5.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解读之主体客体化模型
5.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解读之客体主体化模型
5.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解读之主客体双向互动模型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质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 蓝江. 理论探讨. 2005(04)
[2]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 骆郁廷.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04)
[3]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J]. D.扎哈维,臧佩洪. 哲学译丛. 2001(04)
[4]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 衣俊卿. 哲学研究. 1992(10)
本文编号:3498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9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