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1 11:44
  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与主观能动性共同发挥作用。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启蒙时期。他们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有源源不断的储备力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培育时代新人要从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抓起,树立国家和民族意识,强化少年儿童的担当精神。可见,增强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少年儿童的顺利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重视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责任担当意识,确立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目标,创新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把握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分别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梳理与综述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问题的研究现状,阐述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问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二部分,辨析责任、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相关概念,阐释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内涵,包括含义、特征等内容。第三部分,探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对于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功能,分别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加以分析。第四部分,论述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结构要素,分别从培育...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基本研究思路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
    1.4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的现状述评
        1.4.1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内涵
        1.4.2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功能
        1.4.3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结构要素
        1.4.4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运行机制
        1.4.5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运作模式
        1.4.6 结论与启示
第2章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内涵
    2.1 责任、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2.1.1 责任
        2.1.2 责任意识
        2.1.3 社会责任意识
    2.2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含义与特征
        2.2.1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含义
        2.2.2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特征
第3章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功能
    3.1 基于宏观层面的主要功能
        3.1.1 规范社会秩序
        3.1.2 教化社会道德
        3.1.3 整合社会意识
    3.2 基于微观层面的主要功能
        3.2.1 规范个人行为
        3.2.2 引导个人思想
        3.2.3 提升个人素养
第4章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结构要素
    4.1 培育主体
        4.1.1 国家
        4.1.2 社会
        4.1.3 学校
        4.1.4 家庭
    4.2 培育内容
        4.2.1 热爱祖国
        4.2.2 关注社会
        4.2.3 关心集体
        4.2.4 保护环境
    4.3 培育载体
        4.3.1 教学载体
        4.3.2 活动载体
        4.3.3 管理载体
        4.3.4 大众传播载体
    4.4 培育环境
        4.4.1 社会环境
        4.4.2 传媒环境
        4.4.3 家庭环境
        4.4.4 学校环境
第5章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运行机制
    5.1 内在生成机制
        5.1.1 内在动力机制
        5.1.2 能动反映机制
        5.1.3 知识内化机制
        5.1.4 心理调控机制
    5.2 外在过程机制
        5.2.1 规范导向机制
        5.2.2 完善保障机制
        5.2.3 构建协同机制
        5.2.4 创新评价机制
第6章 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运作模式
    6.1 遵循培育原则
        6.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6.1.2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6.1.3 系统性与渗透性相统一
        6.1.4 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6.2 拓宽培育途径
        6.2.1 客观方面
        6.2.2 主观方面
    6.3 创新培育方法
        6.3.1 科学型方法
        6.3.2 情感型方法
        6.3.3 融合型方法
        6.3.4 互动型方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类
    (二)专著论著类
    (三)期刊类文献
    (四)学位论文
    (五)报刊会议类
    (六)外文文献类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40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740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