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1 11:44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是在社会主义义利观基础上形成的更为丰富的新型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研究,对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现状审视和建设路径展开研究,以期构建较为完整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容体系。第一章考察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义利较量愈加凸显。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凸显,伴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多样化。国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义利观提出新要求。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历史...
【文章页数】:168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时代呼唤
(二) 现实需要
(三) 前期基础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五、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核心概念阐释
(一) 义利观
(二) 社会主义义利观
(三)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
第一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义利较量愈加凸显
(一)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 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凸出
(三)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手段更加多样化
二、国内背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义利观提出新要求
(一)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
(二)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 新时代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新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渊源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义利观
(一) 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二) 关于个人追求利益合理性的理论
(三) 关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
(四) 关于集体主义的思想
(五) 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
二、思想传承: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义利观
(一) 毛泽东的义利观
(二) 邓小平的义利观
(三) 江泽民的义利观
(四) 胡锦涛的义利观
三、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一) 以义为重,见利思义
(二) 尚义重利,义利相兼
(三) 公利为本,先公后私
(四) 法大于义,义重于利
第三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义、利内涵
(一) 义: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二) 利:讲民利、供便利、求互利、谋福利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一) 经济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观
(二) 政治领域:以国家大义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道德观
(三) 社会领域:注重人际情义互助互利的团结友爱观
(四) 生态领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义利观
(五) 外交领域:坚守底线伸张正义的国际道义观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特征
(一) 创新性与继承性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
(三) 科学性与实践性
(四) 广泛性与先进性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的积极表现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 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二、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存在的问题
(一)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背离现象频发
(三) 特殊群体的义利价值观选择问题异常突出
(四) 国家大义和民族大义的观念认知严重偏离
三、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西方思潮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文化对义利观的巨大冲击力
(二) 价值氛围导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大众新闻媒介导向偏误
(三) 文化发展失衡:对物质文化建设偏重而对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
(四) 网络环境复杂: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和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五) 主体认知片面:青少年群体价值观未定型和人格塑造的不稳定
第五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路径
一、国家层面:加强义利观建设的制度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 完善义利观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义利观教育职能
(三) 坚持以德为先以义为重的用人导向
二、社会层面:营造义利观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 营造和谐社会崇义向善的浓厚氛围
(二) 坚持网络和新媒体的正确义利导向
(三) 提高道德模范崇高义利观的感召力
三、学校层面:加强义利观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 落实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育任务
(二) 构建仁心义行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
(三) 创造见利思义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
(四) 统筹大中小义利观教育一体化建设
四、家庭层面:挖掘义利观教育的丰富资源
(一) 营造情深义重的优良家庭氛围
(二) 推动见得思义的优秀家风传承
(三) 开发闻义而徙的家庭观念启蒙
(四) 形成义利正确导向的有效合力
五、个人层面:树立健康积极的义利观
(一)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形成良好观念
(二) 树立义利统一积极健康的就业观
(三) 培养和发挥行义求志的朋辈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740325
【文章页数】:168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时代呼唤
(二) 现实需要
(三) 前期基础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五、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核心概念阐释
(一) 义利观
(二) 社会主义义利观
(三)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
第一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义利较量愈加凸显
(一)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 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凸出
(三)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手段更加多样化
二、国内背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义利观提出新要求
(一)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
(二)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 新时代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新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渊源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义利观
(一) 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二) 关于个人追求利益合理性的理论
(三) 关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
(四) 关于集体主义的思想
(五) 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
二、思想传承: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义利观
(一) 毛泽东的义利观
(二) 邓小平的义利观
(三) 江泽民的义利观
(四) 胡锦涛的义利观
三、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一) 以义为重,见利思义
(二) 尚义重利,义利相兼
(三) 公利为本,先公后私
(四) 法大于义,义重于利
第三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义、利内涵
(一) 义: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二) 利:讲民利、供便利、求互利、谋福利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一) 经济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观
(二) 政治领域:以国家大义和人民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道德观
(三) 社会领域:注重人际情义互助互利的团结友爱观
(四) 生态领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义利观
(五) 外交领域:坚守底线伸张正义的国际道义观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特征
(一) 创新性与继承性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
(三) 科学性与实践性
(四) 广泛性与先进性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的积极表现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 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二、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存在的问题
(一)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义利背离现象频发
(三) 特殊群体的义利价值观选择问题异常突出
(四) 国家大义和民族大义的观念认知严重偏离
三、新时代我国国民义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西方思潮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文化对义利观的巨大冲击力
(二) 价值氛围导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大众新闻媒介导向偏误
(三) 文化发展失衡:对物质文化建设偏重而对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
(四) 网络环境复杂: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和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五) 主体认知片面:青少年群体价值观未定型和人格塑造的不稳定
第五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路径
一、国家层面:加强义利观建设的制度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 完善义利观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义利观教育职能
(三) 坚持以德为先以义为重的用人导向
二、社会层面:营造义利观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 营造和谐社会崇义向善的浓厚氛围
(二) 坚持网络和新媒体的正确义利导向
(三) 提高道德模范崇高义利观的感召力
三、学校层面:加强义利观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 落实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育任务
(二) 构建仁心义行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
(三) 创造见利思义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
(四) 统筹大中小义利观教育一体化建设
四、家庭层面:挖掘义利观教育的丰富资源
(一) 营造情深义重的优良家庭氛围
(二) 推动见得思义的优秀家风传承
(三) 开发闻义而徙的家庭观念启蒙
(四) 形成义利正确导向的有效合力
五、个人层面:树立健康积极的义利观
(一)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形成良好观念
(二) 树立义利统一积极健康的就业观
(三) 培养和发挥行义求志的朋辈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740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740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