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4 02:25
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媒体时代下,网络媒介对以往的时空尺度、物理尺度、主体尺度和功能尺度有所突破,为各种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便利渠道,成为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可见,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中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以全媒体视域为逻辑起点,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为主线,深入分析全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全程化特征、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全息化特征、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全员化特征、网络信息传播功能的全效化特征。从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技术、话语主体、传播效果五方面进一步探寻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风险。具体来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弱化风险、媒体发展失衡风险、信息技术介入风险、主体异化风险以及传播效果弱化风险。基于对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风险分析,从党管媒体原则、媒介融合原则、技术伦理原则、主体平等原则、系统管理原则五个方面的制度构建原则出发,探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的实现路径,...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
1.5.1 全媒体
1.5.2 网络意识形态
1.5.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
2.1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全程化
2.1.1 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整体时效性
2.1.2 促进了信息传播空间的开放性
2.1.3 强化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复合性
2.2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全息化
2.2.1 媒介形式向整体智能化转型
2.2.2 信息的传播形式丰富和创新
2.2.3 技术进步延展信息感知触角
2.3 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全员化
2.3.1 信息传受者存在的广泛性和匿名性
2.3.2 传统议程设置向全民议程设置转变
2.3.3 信息传播差异削弱传播者中心地位
2.4 网络信息传播功能的全效化
2.4.1 信息服务功能的多样化
2.4.2 信息内容功能的复杂化
2.4.3 信息搭载功能的创新化
3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
3.1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弱化风险
3.1.1 多元思潮影响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地位
3.1.2 党媒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责任有待强化
3.1.3 领导干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3.2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媒体发展失衡风险
3.2.1 传统媒体亟待转型升级
3.2.2 新兴媒体亟需支持引导
3.2.3 媒体融合有待深度推进
3.3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信息技术介入风险
3.3.1 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亟需提升
3.3.2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存在差距
3.3.3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难度较大
3.4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话语主体异化风险
3.4.1 网络话语主体行为方式有待约束
3.4.2 网络意见领袖引领舆论有待规范
3.4.3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不足
3.5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传播效果弱化风险
3.5.1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秩序有待规范
3.5.2 各种思潮涌起易引发“去中心化”
3.5.3 队伍建设不足弱化意识形态传播力
4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原则
4.1 党管媒体原则
4.1.1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
4.1.2 以媒体建设为依托,强化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4.2 媒介融合原则
4.2.1 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矩阵格局
4.2.2 大力发展四全媒体,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4.3 技术伦理原则
4.3.1 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
4.3.2 夯实技术基础设施,完善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机制建设
4.4 主体引导原则
4.4.1 激发主体话语活力,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转换
4.4.2 贯彻平等互惠准则,规范行为主体权利与义务统一
4.5 系统管理原则
4.5.1 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增强政府对媒体监管的责任意识
4.5.2 培养监管人才队伍,提升各部门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5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
5.1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工作制度
5.1.1 紧紧筑牢党对意识形态根本领导制度
5.1.2 落实党媒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
5.1.3 坚持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制度
5.2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媒介融合制度
5.2.1 强化传统媒体创新发展制度
5.2.2 夯实新兴媒体运营激励制度
5.2.3 构建各类媒介总体规划制度
5.3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技术保障制度
5.3.1 完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优化制度
5.3.2 实施网络信息技术分享利用制度
5.3.3 优化网络舆情监管互联互通制度
5.4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规范制度
5.4.1 巩固网络受众话语行为规范制度
5.4.2 建立网络意见领袖培养激励制度
5.4.3 落实网络红色文化平台建设制度
5.5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保障制度
5.5.1 健全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风险评估制度
5.5.2 完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监督管理制度
5.5.3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队伍建设制度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53553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
1.5.1 全媒体
1.5.2 网络意识形态
1.5.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
2.1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全程化
2.1.1 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整体时效性
2.1.2 促进了信息传播空间的开放性
2.1.3 强化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复合性
2.2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全息化
2.2.1 媒介形式向整体智能化转型
2.2.2 信息的传播形式丰富和创新
2.2.3 技术进步延展信息感知触角
2.3 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全员化
2.3.1 信息传受者存在的广泛性和匿名性
2.3.2 传统议程设置向全民议程设置转变
2.3.3 信息传播差异削弱传播者中心地位
2.4 网络信息传播功能的全效化
2.4.1 信息服务功能的多样化
2.4.2 信息内容功能的复杂化
2.4.3 信息搭载功能的创新化
3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
3.1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弱化风险
3.1.1 多元思潮影响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地位
3.1.2 党媒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责任有待强化
3.1.3 领导干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3.2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媒体发展失衡风险
3.2.1 传统媒体亟待转型升级
3.2.2 新兴媒体亟需支持引导
3.2.3 媒体融合有待深度推进
3.3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信息技术介入风险
3.3.1 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亟需提升
3.3.2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存在差距
3.3.3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难度较大
3.4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话语主体异化风险
3.4.1 网络话语主体行为方式有待约束
3.4.2 网络意见领袖引领舆论有待规范
3.4.3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不足
3.5 网络意识形态面临传播效果弱化风险
3.5.1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秩序有待规范
3.5.2 各种思潮涌起易引发“去中心化”
3.5.3 队伍建设不足弱化意识形态传播力
4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原则
4.1 党管媒体原则
4.1.1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
4.1.2 以媒体建设为依托,强化党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4.2 媒介融合原则
4.2.1 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矩阵格局
4.2.2 大力发展四全媒体,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4.3 技术伦理原则
4.3.1 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
4.3.2 夯实技术基础设施,完善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机制建设
4.4 主体引导原则
4.4.1 激发主体话语活力,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转换
4.4.2 贯彻平等互惠准则,规范行为主体权利与义务统一
4.5 系统管理原则
4.5.1 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增强政府对媒体监管的责任意识
4.5.2 培养监管人才队伍,提升各部门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5 全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
5.1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工作制度
5.1.1 紧紧筑牢党对意识形态根本领导制度
5.1.2 落实党媒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
5.1.3 坚持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制度
5.2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媒介融合制度
5.2.1 强化传统媒体创新发展制度
5.2.2 夯实新兴媒体运营激励制度
5.2.3 构建各类媒介总体规划制度
5.3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技术保障制度
5.3.1 完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优化制度
5.3.2 实施网络信息技术分享利用制度
5.3.3 优化网络舆情监管互联互通制度
5.4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规范制度
5.4.1 巩固网络受众话语行为规范制度
5.4.2 建立网络意见领袖培养激励制度
5.4.3 落实网络红色文化平台建设制度
5.5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保障制度
5.5.1 健全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风险评估制度
5.5.2 完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监督管理制度
5.5.3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队伍建设制度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53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75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