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基于价值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01:05

  本文关键词:基于价值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价值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效用关系,信仰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其具有信以为真、信以为值等特点,,可以用3I结构模型描述信仰的结构。价值哲学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其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方法、属人性和主体性方法、主体际方法。运用价值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与信仰的本质相吻合,分析更加透彻,具有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主要是指当下中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功利化和世俗化,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弱化,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宗教信仰增速快,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态度消极等。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历史环境原因,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进一步加剧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二是社会成员过分重视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导致主体意识缺失,信仰功利化、世俗化。三是社会成员重视自身“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娱乐化”生活方式代替精神生活的构建,导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弱化。四是阶层分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认同感下降。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成员过分关注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五是社会实践层面存在不足,宗教和封建活动“乘虚而入”。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不足、党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价值客体效用关系的发挥,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心不足。 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问题,主要应当做到: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增强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心。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呼唤社会成员主体意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整合,引导信仰回归。三是注重精神世界建设,引导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硬件”“软件”携手并建。四是缩小不同阶层差距,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感。解决社会问题,强调社会对个人社会价值的肯定。引导社会评价标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慰藉作用。六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好党员作用。七是创新宣传和教育方式,潜移默化中增强社会成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价值哲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 理想信念 价值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导论10-20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10-12
  • 1.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12-13
  • 1.3 论题相关研究现状13-20
  • 1.3.1 价值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概述13-14
  • 1.3.2 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问题原因研究14-17
  • 1.3.3 解决马克思信仰迷茫问题相关意见和建议17-18
  • 1.3.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8-20
  • 第2章 基于价值哲学视域下信仰相关概念论析20-26
  • 2.1 价值哲学及其方法论20-23
  • 2.1.1 价值20-21
  • 2.1.2 价值哲学及其价值哲学方法论21-23
  •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23-26
  • 2.2.1 信仰23-24
  •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24-26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问题表现26-32
  • 3.1 信仰的功利化和世俗化26-27
  • 3.2 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弱化27-28
  • 3.3 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28-29
  • 3.4 宗教信仰增速快,封建迷信死灰复燃29-30
  • 3.5 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态度消极30-32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问题原因分析32-44
  • 4.1 社会历史环境——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历史背景因素32-34
  • 4.1.1 “文化大革命”与个人崇拜,思想出现混乱和动荡32-33
  • 4.1.2 苏联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33-34
  • 4.2 过分重视工具理性,信仰功利化、世俗化34-35
  • 4.2.1 工具理性受到重视,信仰功利化、世俗化34
  • 4.2.2 价值理性“失语”,主体意识缺失34-35
  • 4.3 忽视个人精神世界构建,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弱化35-36
  • 4.3.1 重视自身“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35-36
  • 4.3.2 “娱乐化”生活方式代替精神生活的构建36
  • 4.4 阶层分化,社会保障不足,过分关注个人价值36-38
  • 4.4.1 社会阶层分化,社会认同感降低36-37
  • 4.4.2 社会无法满足个人需求,价值评价存在问题37-38
  • 4.5 社会实践层面存在不足,宗教和封建活动“乘虚而入”38-40
  • 4.5.1 对最新自然科学成果借鉴不够38-39
  • 4.5.2 对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需要进一步借鉴39
  • 4.5.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慰藉作用发挥不足39-40
  • 4.6 认知不足、宣传不到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心不足40-44
  • 4.6.1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存在误区40-41
  • 4.6.2 党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41-42
  • 4.6.3 理论研究及宣传手段有效性不足42-44
  • 第5章 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路径分析44-56
  • 5.1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44-46
  • 5.1.1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44-45
  • 5.1.2 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性45-46
  • 5.2 坚持以人为本,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整合46-47
  • 5.2.1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引导信仰回归46
  • 5.2.2 倡导以人为本,呼唤主体意识46-47
  • 5.3 注重精神世界建设,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47-48
  • 5.3.1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硬件”“软件”携手并建47-48
  • 5.3.2 注重精神世界建设,引导精神生活健康发展48
  • 5.4 着力解决当下社会问题,引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48-50
  • 5.4.1 缩小不同阶层差距,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感48-49
  • 5.4.2 解决社会问题,强调社会对个人社会价值的肯定49-50
  • 5.4.3 引导社会评价标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50
  • 5.5 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慰藉作用50-52
  • 5.5.1 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50-51
  • 5.5.2 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慰藉作用51-52
  • 5.6 加强党的建设,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心52-54
  • 5.6.1 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52
  • 5.6.2 加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52-53
  • 5.6.3 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53-54
  • 5.7 创新宣传和教育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效用关系发挥54-56
  • 5.7.1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54-55
  • 5.7.2 潜移默化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55-56
  • 后记56-57
  • 参考文献57-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义;;“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J];保险研究;2011年05期

2 王梅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4期

3 陶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有效途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扩中”的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4 高予远;;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程贤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点思考[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0年04期

6 谢武军;王伟中;;关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6期

7 胡为雄;;国内价值哲学研究回顾(1980—2012)[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03期

8 李红霞;;当前面临的信仰困境和出路[J];人民论坛;2011年29期

9 薄明华;;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重要性[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04期

10 李明;;对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哲学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价值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27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1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