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中国当代道德“旁观者”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1 13:04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道德“旁观者”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及行为取向日益多样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趋向多样与多元,部分个体缺乏向上的道德观念,导致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如见死不救、冷漠旁观等社会现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道德问题不利于个体道德的提升及幸福生活的获得,也不利于国家道德秩序的建构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此,本文从道德“旁观”现象这一道德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探寻其发生的根源,以提出消除冷漠“旁观”行为的有效策略。除导论外,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界定“旁观者”现象及其道德实质。借鉴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法理学及伦理学等学科视野中“旁观者”现象的概念界定,厘定了道德视野下的“旁观者”现象及其所体现的道德问题。道德“旁观者”现象的主体是“人”,这一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即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本文对道德“旁观者”与其他领域的“旁观者”做出明确界定,进而阐述这一现象的主体特征及道德实质。第二部分:探究道德“旁观者”现象产生的根源。“旁观者”现象是人的问题,而人作为社会中的入,其个体行为方式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三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各个因素对“旁观者”现象的影响和作用。第三部分:提出从冷漠“旁观者”向智慧“敢为者”转化的基本策略。在“旁观者”现象产生原因剖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促使个体由“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的有效策略。第一,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要引导个体培育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践行道德行为;第二,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要汲取优秀传统思想、注重社会公德教育、重视现代德性教育、崇尚道德榜样力量;第三,完善道德保障机制,要完善法律法规条例、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建立道德监督体系。相信在个人、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将有助于道德主体养成健康稳定的德性,建立和谐互助的道德关系。共同塑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真正实现由冷漠“旁观者”向“敢为者”的转化。
【关键词】:“旁观者”现象 道德冷漠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导言11-19
  •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1-12
  • 1. 理论意义11
  • 2. 现实意义11-12
  •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12-17
  • 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2. 国内研究现状13-17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19
  • 1. 研究思路17-18
  • 2. 研究方法18-19
  • 一、“旁观者”现象及其道德实质19-29
  • (一) “旁观者”现象的界定及特征20-23
  • 1. 多学科视野中的“旁观者”现象20-21
  • 2. 道德“旁观者”现象主体的特征21-23
  • (二) 道德“旁观者”案例分析及类型23-26
  • 1. 怵目惊心的“旁观者”现象23-25
  • 2. 道德“旁观者”现象的常见类型25-26
  • (三) “旁观者”现象的道德实质26-29
  • 二、道德“旁观者”现象发生的根源探究29-42
  • (一) 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30-35
  • 1. 传统道德思想的消极影响30-32
  • 2. 网络时代下道德环境的虚无32-33
  • 3. 社会道德保障机制的缺失33-35
  • (二) 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35-39
  • 1. 功利化的教育目的35-36
  • 2. 知性化的教育理念36-37
  • 3. 势单力薄的教育力量37-39
  • (三) 家庭道德环境的不良渲染39-42
  • 1. 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造成孩子畸形品格39-40
  • 2. 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阻碍孩子人格养成40
  • 3. 不道德的父母言传身教误导孩子品德发展40-42
  • 三、促进“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的基本策略42-58
  • (一) 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42-47
  • 1. 提高道德认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43
  • 2. 培育道德情感,挖掘道德良知潜力43-45
  • 3. 树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品质45
  • 4. 践行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实践智慧45-47
  • (二) 净化社会道德环境47-52
  • 1. 汲取优秀传统思想,发挥德育现代价值47-48
  • 2. 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公民道德意识48-50
  • 3. 超越传统知性德育,重视现代德性教育50-51
  • 4. 崇尚道德榜样力量,弘扬社会道德风尚51-52
  • (三) 完善道德保障机制52-58
  • 1. 德法兼备,完善“合情合理”的法律法规条例53-55
  • 2. 服务为民,健全“德福一致”的道德回报机制55-56
  • 3. 全民参与,建立“全民目击”的道德监督体系56-58
  • 参考文献58-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岩;;“旁观者”的现代生产及其超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刘亚军;;关于道德冷漠的教育思考[J];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3 刘曙辉;;论道德冷漠[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4 杜凡;;论道德冷漠及其纠正[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刘丽容;;论道德信仰的缺失与重建[J];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赵杰,赵宏义;略论道德敏感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杨国荣;道德系统中的德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8 肖士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当代道德“旁观者”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41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7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