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两次历史性转变(2)
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没有人能够利用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占有别人的劳动,劳动产品虽然也有交换,但不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整个社会生产按计划进行。这些设想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确实有某些类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原则差别在于,这种初步的设想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实践证明,中国这样的经济社会状况(党的十三大把这个状况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具备实行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条件。另外,马克思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有关设想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末尾,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设想,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笔耕文化传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此,马克思还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但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却提醒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 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邓小平所面对的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
邓小平所说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主要就是针对我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出了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从而实现了发展观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顺利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导致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分化的日益严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注意到了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思想。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到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对于地区间的差距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也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措施。但在摆脱贫穷落后、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之下,唯国内生产总值(GDP)倾向仍然十分严重,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冲动之下,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社会成本过高,限制了发展潜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念到了需要实现又一次转变的历史关头。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矛盾日渐显露,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科学发展观提升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此,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形成了共识,并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实质是人的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在这里,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人的解放从本质上进行了揭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是人的解放与世界和谐的高度统一。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符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哲学思考。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了人对物的占有。然而,仅专注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却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缺陷。它必然导致GDP主义盛行,人成了提高GDP的工具和牺牲品。这种发展观虽然是人们通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和环节,但却没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的要求。这种发展观在生产力水落后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它相对于传统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和封建制生产关系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必将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替代。
本文编号:4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96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