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两次历史性转变(3)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与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正确选择,代表 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是迈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重要步骤。所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顺应了民心,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四、中国共产党发展观转变坚持的原则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束缚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发展转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以经济增长为特点的发展让位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两次发展观的重大转变,反映了这几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与时俱进,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是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而转变的。如果说建国头30年中国共产党发展观迟迟得不到更新是因为束缚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话,那么,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发展观的历史性转变。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但它更是反映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背后的人的因素:人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依靠,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无一不是关注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转变是在坚持原则基础上的转变: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这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力,公有制在经济领域的控制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等方面。无论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条件下、以阶级斗争为纲为特征的发展观,还是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丝毫没有放松对这三个基本社会领域的控制力,从而保证了在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其次,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这个前提之下,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生产力的发展。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虽然在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设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是,其出发点仍然是要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对此,平曾经说:“不是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邓小平吸取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靠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并不是要放弃发展,而是继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但是发展要更加讲求质量和效益,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社会主义框架内的发展观,对于建国之初迅速稳定国家政治经济局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只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就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的工业大国。到了2l世纪,当我们面临着世界范围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以及世界范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只有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够得到真正体现。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4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968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