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

发布时间:2016-05-29 08:06

  本文关键词: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 当前位置:首页 > >
  • 工作研究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

    发布时间:2010-6-8 16:41:08  浏览量:2085  【字体:】

     

     

    伴随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创新性的教育实践,加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并体现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改革开放 30年,特别是 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 16号文件”)以来近 5年的制度建设、队伍培养和经验积累之后,如何深入科学发展、提高水平,业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精致教育作为教育理论界的前沿思考,其核心理念和工作要求对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无裨益,可为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问题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理论界的前沿思考,精致化思想高度契合了高等教育继续深化改革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

     1. 精致化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精致化起初是一个管理学领域的概念,“即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其模式有机整合,把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避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一定程度上,这一主张也与日本在科学管理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精益生产思想有关。后者主张“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比最优,并且采用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生产,依靠严密细致的管理,力图通过彻底排除浪费,防止过量生产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台湾学者最早将精致化思想引入教育学理论,提出了精致教育的理念,将追求精致化的过程绩效设定为当代教育管理的目标之一。精致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兼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重过程、细节和结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伴随精致教育理念在内地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界的传播和实践,精致化成为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集中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2. 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在经历超常规的大发展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关于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并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这表明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中,提高质量已经被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强调。对质量的追求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反映时代最新思想、细分学生群体特征、最大化教育成效,从师资队伍配备、课堂教学设置、日常行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指导等各个方面提高工作水平、重视工作细节、优化工作过程。这一要求即精致化的要求。

    3. 精致化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 16号文件。作为新时期中央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6号文件为高校德育前所未有地提供了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支持环境。在 16号文件精神指导下,近 5年的时间里,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在明确工作任务、突出重点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规章制度、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成绩斐然。但是,在现有成绩面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要求、提升工作新境界的问题。在宏观和中观问题已经基本获得解决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途径、方法、手段以及效果等微观层面着力。概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将是如何实现工作精致化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主要特征

    精致化绝对不仅限于对教育理想状态的抽象描述,而是对工作的系统性及体系的严密性的要求,其中若干特征足以构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 突出育人效果,强调重视德育评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目标导向和价值指向性,忽视教育目标和最后的效果,可能会使工作失去方向。把绩效放在关键地位,才能真正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德育评估是对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系统而又全面的考察,因此精致化的实现,要求德育评估的引入和应用。德育评估既会评估实施德育的途径、手段、程序和方法,也会评估德育工作的成效,并通过衡量德育工作投入和产出的绩效来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这将极大地帮助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修正教育过程,形成鼓励并支持符合预设目标的行为,限制并纠正不符合计划预设目标的行为,从而增加对德育过程的控制,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科学和高效。

    2. 突出工作体系的科学性,强调组织机构的不断优化。精致化的工作需要由良好的工作体系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多个组织和机构来操作。这些组织和机构既担负不同的职能,又要相互配合,横向相加,要覆盖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全部要求,纵向相看不存在头绪缠绕、要求交叉。此外,衡量体系科学性的另一重要标准是看组织、机构上下层之间的集中和分散程度。集中指的是该体系要有学校层面的坚强领导,对工作进行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协同各个部门、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开展工作。分散指的是该体系充分鼓励基层院系和一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学生和学生工作事务的不断变化,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组织机构必须因应新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优化,能够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迅速反应,根据新需要调整体制机制,以胜任新时期的任务要求。

    3. 突出技术性,强调信息手段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科学的发展使技术性成为精致化的重要实现途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对“技术性”的要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手段上,顺应信息化趋势,充分利用科技产品,如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电脑等,发挥新手段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二是方法上,善于吸收和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和工作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实现定量化、精细化管理,形成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完成目标、考核目标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注重在工作中利用表格图表等数量方法。

    4. 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导,更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也主要依据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要求“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独立人格、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要关注时代发展的需求,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思其所想,送其所需,避免空洞说教;要研究受教育者的特点,探索品德塑成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要构建互动化和民主化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注重培养教育者的参与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的传授和管理,更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探索、自我获得的过程。

    5. 突出教育者的创造性,强调工作措施的灵动性和艺术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如同工艺品的制作流程,非常重视教育者的创造性发挥。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德育“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其过程的组织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没有固定的程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善于“随机应变”,即综合考量工作对象、教育目的、发生环境、实施时间以及对问题的判断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工作手段,工作方法,以实现德育的核心宗旨和根本目标。德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时时反思和总结已经完成的工作,寻求可以改进之处,观察工作方法是否流畅自如,继续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琢,好上求精、精上求巧。

    6. 突出科学发展,强调工作模式的可持续性。精致化固然强调教育者的个人技艺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但绝不意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和策略的无法复制、传承和延续。相反,基于对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融会贯通,精致化强调要“把技术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律转化为现实性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必须要有终结性的因素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即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一模式的构建有三个重点:首先是制度体系的建立,把一些创新做法通过规章制度予以固化从而促使其传承;其次是资料的保存,即把一些特色鲜明乃至个体性很强的做法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记录下来,供其他人学习和参考;最后是队伍的建设,要通过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队伍实现“传帮带”的效果,将代际思考、经验和做法完整地传授下去。

    三、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若干策略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距离精致化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这就要求高校德育要高度重视对工作全过程和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全部因素实施有效监督、反馈、纠偏和修正,从而使之顺利导向精致化育人的核心预定目标。当前正在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并即将开展对十六号文件发布以来学习贯彻落实工作的总结,这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推进工作的时机。我们要抓住机会、乘势而起,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目标的实现。

    1. 理性判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对工作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把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统一起来,将目前的工作状态与理想的精致化目标进行对比研究,从科学视角和学生视角出发,肯定成绩、明确不足,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现有工作的基本策略。

    从科学视角出发审视现有工作状态,在坚持教育的政治性、政策性和肯定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从教育科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现有的工作是否符合德育工作的自身客观发展规律,是否吸纳了教育学、青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从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评的角度出发对德育工作的“投入—产出”比率进行了分析,是否在目标设定、措施施行、效果反馈、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等诸多环节实现了有效控制。简言之,就是要看现有的工作手段、方法、途径是否科学有效,是否注重了工作的实效性、持续性和长效性,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

    从学生视角出发审视现有工作,就是要深入研究目前的高校德育工作是否全面契合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是否做到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是否得到了学生的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换言之,就是要从工作对象出发,检查现有工作效果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

    2. 科学构建高校德育评估机制。德育评估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德育工作本身的特性,致使德育评估的开展现状不是特别理想,其作用发挥也相对有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精致化、体现科学性,需要在评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所谓评估,是按照既定标准,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特性或工作绩效做出“评述”、“估量”和“全面评价”的研究过程。评估的过程也是对各项工作标准、规范落实程度和工作效果的检查过程。如何评估始终是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大学德育评估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在建构评估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指标的时代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完备性等因素,并提出了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综合积分测评法等多种具体评估办法。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目标、手段重视多,对方法、效果重视少,对安排、检查重视多,对落实、评估重视少,因此在推进德育工作精致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评估当作重要的工作策略,通过评估的实施,促进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上层次、上水平、见实效。

    3. 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质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对德育工作者自身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极高的要求。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各级德育工作干部,尤其是院系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的工作水平。目前,针对大学德育工作者提供的各类培训,主要采用政策宣讲、理论解读和经验交流等形式,与精致化的目标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下一步需要注意建立分类分层的培训机制。根据承担的工作职能,将目标群体划分为管理工作者和一线工作者、不同时限工作者等不同类型,针对处于不同工作层次、担负不同职责要求的人员,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和增加技能性的培训项目。要围绕激发和挖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潜能和能力做文章,多安排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培训活动,多安排技能性强的业务培训活动,多安排传授操作方法的实践培训活动。

    4. 鼓励基层创新和加强经验推广。在精致化的目标和原则下,要通过物质资源和政策制度的支持,以及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鼓励任课教师、院系基层和一线工作者大胆创新、放手工作,勇于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性的方法和前沿性的实践,提出工作对策,探寻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当前,许多基层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分散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工作方法,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经验挖掘和转化推广机制,将基层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定,加以普及推广,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

    为此,要建立密切的基层联系制度和信息收集网络,及时发现、整理基层的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先进做法和工作经验向决策制定和工作管理部门的汇聚与集中,再加以整合、归纳、提升后,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规范做法。要进一步通过工作简报、研讨会、现场办公会、队伍培训等工作平台,将已经上升为“范式”的先进做法加以普及推广,以求在经验交流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 上一篇:让每一个大学生健康成长
  • 下一篇:进“家”入“心” 春风化雨

  •   本文关键词: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1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