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来都是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从早期的“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的认识到晚年“人类获得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两种生产力”的思想,都深刻的阐释了文化作为生产力重要构成这一论点。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健康平稳、和谐繁荣的国家和社会,都需要两条腿走路,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或着说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效配合。尤其是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中促进物质文明和经济增长的功效愈发明显。这就使得国家间的竞争不能只注重物质领域的建设而忽视、轻视甚至无视精神领域的发展,否则终将陷入恶性发展的泥潭中,思想层面中价值观的泛滥、意识形态的崩溃所导致的文化软实力的坍塌,都会使国家在国际竞争和生存中,迷失方向,丧失主动权,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附庸,甚至亡党亡国,无法挽救。
1998年,联合国通过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就预示着未来人类社会的竞争将会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彰显出的蓬勃生命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当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提升文化生产力的水平,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影响,全体人民形成了合理的价值观念、崇高的精神信仰、完备的知识体系,随之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翁意识增强,巨大的生产热情、创造力,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得到觉醒,这些因素一旦激发将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从而反作用于文化建设,大大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从而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支撑力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党第一次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应提了出来,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清醒的意识到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地位和作用,它所提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不可或缺和不能替代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
和谐社会的构建首要的是明确和保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一过程必然要坚定的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总揽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次,和谐社会的基点是人的和谐。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人只有首先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即实现自身全面、自由而协调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使整个社会和国家呈现出健康、有序、和谐的态势。人的发展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而在健康价值观的影响下,人的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能实现很大的提高,也才能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推动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20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