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发布时间:2014-06-30 20:13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及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关联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1980年首次提出来的,之后很快成为学者们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在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帕特南的观点。“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社会结构中以信任、互惠规范、合作为主要特征,以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及现代契约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参与网络。”①信任、互惠规范、合作、参与网络等构成的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
社会资本和农村基层民主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丰富的社会资本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基础。首先,社会参与网络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互动平台。在我国农村社会中,社会参与网络由村里的正式组织和自发而生的非正式组织共同组成,成为村民自治的主体。其次,社会信任是村民自治的粘合剂,促进了农村社会合作的可能。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会美德和创造经济繁荣》中指出“将信任视为一种社会美德。它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②。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和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最后,互惠规范是村民自治的润滑剂,使村民的民主管理更有效。而基层民主的发展完善也为社会资本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载体。基层民主的发展依赖于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民间组织是农村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是政府和公民之间互动的桥梁和中介。政府为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对基层民主的影响
农村地区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均衡,基层民主建设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农民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反映,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上大体一致。农村社会资本状况主要表现为:目前正在不断弱化和流失的我国传统农村社会资本正经历着向现代社会资本的转型,我国现代农村社会资本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利用传统社会资本的积极因素,加快其向现代社会资本的转化,积极建构现代社会资本,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1.村民关系疏远,普遍信任缺失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和乡村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使农村社会的传统交往方式、社会价值体系和规范内容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抨击了整个农村社会的信任体系,冲击着村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传统农村的信任机制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建立的,受到巨大挑战。这种信任关系束缚了村民自身的视野和交际范围,也限制了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源的汲取。村民之间也出现了诚信真空,人际交往存在“资本化”、“功利化”的倾向,彼此之间的戒备心理明显增强,农村传统互信水平下降,传统的农村社会资本生成的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信任模式难以维系。
(二) 制度规范不健全
规范是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规则两个方面。正式的制度包括法律、契约等。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由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与意识形态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处于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向现代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型的重要时期,道德状况呈现出新旧规范交替、先进与陈腐观念并存、正确与错误思想共生的状态。传统农村的互惠规范正遭受侵蚀,人际关系资本化和工具化, 降低了农村地区的合作互助和凝聚力。而农村法律建设也明显落后于城市法律建设的进度。已有的法律和法规不仅种类有限、覆盖面窄,而且数量也少,立法分布不均匀。法律的执行情况不乐观,法律运行信用度低。
(三) 社会组织网络疏松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彼此间的社会距离也逐步拉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流动量大,村民们尤其是男性村民在社会生产中联系极少,由此生活中接触也随之减少, 社区内的组织关系网络稀疏而松散。而人们在生产中的联系却是最根本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要适应其变化,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做出了缓慢而重要的调整,以前的一些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互助组织网络逐渐解体,村民之间的网络断裂、疏松。
(四) 村民合作水平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传统组织及传统文化与稳定的小农生产方式受到严重的打击,其力量变得非常薄弱。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向城市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流动越来越快,村民间的联系、合作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村民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受到传统的组织力量与文化力量的约束,价值观念多元,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趋于功利性。村民不再看重未来的长远收益,行为严重短期化。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变得非常困难,合作水平下降。
三、建构现代社会资本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其发展完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积极构建现代社会资本,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兴办农村各类集体经济,加强村民间合作
农民作为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主体,基本上仍然属于分散的、无组织状态,不能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巨大挑战。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农民协会是一种可行的组织形式。考虑到当前我国落后的农业和分散的农户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充当农民与市场的中介并借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农协这一组织形式的能力就更为必要。此外,从政治层面上来讲,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 也应该有自己的组织,体现自己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在决策过程中的利益和要求。发展村级企业,为村民合作共事提供平台。信任、合作、组织网络、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的要素充斥在人们长期的村民自治实践中。虽然人们从理论上可能并不认识它,但在基层民主的建设过程中却离不开。一次成功的合作建立起的联系和信任会为以后完成其他不相关的任务时的合作打下基础。而这种共同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
本文编号:676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1980年首次提出来的,之后很快成为学者们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在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帕特南的观点。“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社会结构中以信任、互惠规范、合作为主要特征,以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及现代契约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参与网络。”①信任、互惠规范、合作、参与网络等构成的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
社会资本和农村基层民主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丰富的社会资本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基础。首先,社会参与网络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互动平台。在我国农村社会中,社会参与网络由村里的正式组织和自发而生的非正式组织共同组成,成为村民自治的主体。其次,社会信任是村民自治的粘合剂,促进了农村社会合作的可能。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会美德和创造经济繁荣》中指出“将信任视为一种社会美德。它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②。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地方政府和农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最后,互惠规范是村民自治的润滑剂,使村民的民主管理更有效。而基层民主的发展完善也为社会资本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载体。基层民主的发展依赖于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民间组织是农村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是政府和公民之间互动的桥梁和中介。政府为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对基层民主的影响
农村地区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均衡,基层民主建设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农民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反映,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上大体一致。农村社会资本状况主要表现为:目前正在不断弱化和流失的我国传统农村社会资本正经历着向现代社会资本的转型,我国现代农村社会资本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利用传统社会资本的积极因素,加快其向现代社会资本的转化,积极建构现代社会资本,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1.村民关系疏远,普遍信任缺失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关系和乡村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使农村社会的传统交往方式、社会价值体系和规范内容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抨击了整个农村社会的信任体系,冲击着村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传统农村的信任机制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建立的,受到巨大挑战。这种信任关系束缚了村民自身的视野和交际范围,也限制了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源的汲取。村民之间也出现了诚信真空,人际交往存在“资本化”、“功利化”的倾向,彼此之间的戒备心理明显增强,农村传统互信水平下降,传统的农村社会资本生成的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信任模式难以维系。
(二) 制度规范不健全
规范是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规则两个方面。正式的制度包括法律、契约等。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由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与意识形态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处于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向现代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型的重要时期,道德状况呈现出新旧规范交替、先进与陈腐观念并存、正确与错误思想共生的状态。传统农村的互惠规范正遭受侵蚀,人际关系资本化和工具化, 降低了农村地区的合作互助和凝聚力。而农村法律建设也明显落后于城市法律建设的进度。已有的法律和法规不仅种类有限、覆盖面窄,而且数量也少,立法分布不均匀。法律的执行情况不乐观,法律运行信用度低。
(三) 社会组织网络疏松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彼此间的社会距离也逐步拉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流动量大,村民们尤其是男性村民在社会生产中联系极少,由此生活中接触也随之减少, 社区内的组织关系网络稀疏而松散。而人们在生产中的联系却是最根本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要适应其变化,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做出了缓慢而重要的调整,以前的一些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互助组织网络逐渐解体,村民之间的网络断裂、疏松。
(四) 村民合作水平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传统组织及传统文化与稳定的小农生产方式受到严重的打击,其力量变得非常薄弱。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向城市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民流动越来越快,村民间的联系、合作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村民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受到传统的组织力量与文化力量的约束,价值观念多元,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趋于功利性。村民不再看重未来的长远收益,行为严重短期化。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变得非常困难,合作水平下降。
三、建构现代社会资本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其发展完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积极构建现代社会资本,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兴办农村各类集体经济,加强村民间合作
农民作为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主体,基本上仍然属于分散的、无组织状态,不能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巨大挑战。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农民协会是一种可行的组织形式。考虑到当前我国落后的农业和分散的农户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充当农民与市场的中介并借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农协这一组织形式的能力就更为必要。此外,从政治层面上来讲,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 也应该有自己的组织,体现自己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在决策过程中的利益和要求。发展村级企业,为村民合作共事提供平台。信任、合作、组织网络、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的要素充斥在人们长期的村民自治实践中。虽然人们从理论上可能并不认识它,但在基层民主的建设过程中却离不开。一次成功的合作建立起的联系和信任会为以后完成其他不相关的任务时的合作打下基础。而这种共同的长期合作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
本文编号: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