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对社会学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的思考(2)

发布时间:2014-06-30 21:42

  作为通识课程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应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意义、社会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其次,实现个人的正常社会化的知识,主要内容有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互动、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心理,以培养学生完备理性、优美情感、健康人格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部分内容应成为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重点内容。
  再次,协调社会群体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群体、社会流动与分层,性别、家庭和婚姻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在群体生活中能够合群和协作。
  最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规律,适应和顺应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有:社会与社会运行、社会心理、社会保障、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现代化等。这样的内容选择是基于人的社会化、处理好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考虑。使社会学的知识体从人到群体再到社会,作到人的发展与社会知识逻辑体系展开同步和统一。
  社会学作为通识课是为非社会学专业的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高校学生开设,理、工、农、医类学生应将其设定为必修通识课。因为这些学科开设的社会科学的课程少,而社会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社会科学课,其知识面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社会学还是一门培养人的正常社会化的课程,理、工、农、医类学生平时接触的最多的是自然科学知识,有关人的正常社会化的知识相对缺失,需要补充和强化。文科学生在学习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时,由于知识的交叉性,平时比较容易涉猎一些社会学知识。因此,社会学应确定为开放性的通识选修课。
  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程,理、工、农、医类学生一般应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为其较早地奠定一定的人文基础和人格、品质历练基础。课时应为54个课时,即每周3节课。因为在教学中,有些知识和理论要展开讲授和讨论,用的时间相对就长。文科学生可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因为这期间文科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生困惑的问题需要排解。课时为36个,即每周2节课,授课当中,在讲授了每章的基本要义基础上展开讨论,就同学所遇到的心理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一些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举办针对性讲座和短期研讨班,给予疏导和排解。
  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实施
  加强对中国特色通识课结构体系的研究,重视社会学在人的正常社会化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社会学作为通识课意义的认识。对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培养必要的师资队伍,编写专门的社会学通识课教材,确定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教学目的,设置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教学计划,对社会学作为通识课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和保障,要重视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聘任社会学硕士、博士从事社会学通识课教学,在他们上岗前要进行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和通识课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吸引一批社会学专业教师承担社会学通识课教学,但必须在他们开设社会学通识课之前进行通识课教学知识的学习,因为通识课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有很大区别;可聘任一些社会上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实际工作者来学校作相关报告和讲座,解读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活跃学术气氛;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别的学校相关名师的网络授课,实现师资资源的共享。
  开设方式。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名家讲坛、音像课堂、专题讨论、网络授课等。名家讲坛主要是邀请社会学方面的名家,为学生搭建与大师对话的平台,有助于学生把握学科动态、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音像课堂主要是充分利用丰富的音像资源,如学术讲座视频、优秀专题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体验和广阔的探究视角;专题讨论可以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引导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教学方式。改变“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时空;可以以项目或课题等作业形式,鼓励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以撰写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研究小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广泛阅读、思考和批判。开设方式的多样化,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思维、方法和应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考核方式。社会学通识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对社会学相关理论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对社会学中所蕴含的观点、方法、视角等领悟状况,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更主要的是要考察学生行为方式、人格品质、修养方面的进步。因此,要突破单一的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如小组辩论、课堂发言、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纳入考核指标,还要考察学生行为方式、人格品质、价值取向、个人修养方面的进步状况,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评估。第一,由学生评估任课教师的教学。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老师上课是否负责、水平高低,学生最清楚,应该在课程结束前设定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让学生自由评价;第二,同行专家进行评估。通过听课、查看教案和作业、召开所任课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情况,对教师进行评价;第三,教务管理部门评估。根据任课教师作习时间遵守情况、调课情况等进行评估。将这三方面的评价有机结合,就是对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价。


本文编号: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686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6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