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中西方宽容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7:46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宽容观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西方 宽容观 比较研究


【摘要】:宽容在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地位已获得形式化的确证,构成和谐社会必备的元素。然而,众人皆知却未必真有心得。通过将中西方宽容观进行比较,发现并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以利于人们更加深刻、具体、全面的理解宽容。中西方宽容观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认同世界的多样性存在,构成宽容存在的本体论依据;肯定价值的多元化现状,构成宽容存在的价值论依据;承认认知的有限性事实,构成宽容存在的认识论依据。中西方宽容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宽容目的、宽容依据、宽容限度等方面的区别。通过对中西方宽容观的异同分析、比较,对中国传统宽容观的反思与改进,对当代西方宽容观的审思与借鉴,以实现中西方宽容观的合理契合。通过比较所产生的启示主要有:中华民族宽容观的当代构建应营造社会主义宽容的文化氛围;应重视个体宽容美德的培育;应加强社会宽容的制度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西方 宽容观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前言8-10
  • 一、 解读宽容10-20
  • (一) 宽容10-11
  • (二) 宽容观11-14
  • (三) 宽容的价值及其合理限度14-20
  • 1. 宽容的价值14-17
  • 2. 宽容的合理限度17-20
  • 二、 中西方宽容观的比较20-29
  • (一) 中西方宽容观的共同之处20-22
  • 1. 认同世界的多样性存在,,构成宽容存在的本体论依据20-21
  • 2. 肯定价值的多元化现状,构成宽容存在的价值论依据21-22
  • 3. 承认认知的有限性事实,构成宽容存在的认识论依据22
  • (二) 中西方宽容观的不同之处22-29
  • 1. 宽容目的不同23-25
  • 2. 宽容依据不同25-26
  • 3. 宽容限度不同26-29
  • 三、 中华民族宽容观的当代构建29-40
  • (一) 对中国传统宽容观的反思与改进29-30
  • (二) 对当代西方宽容观的审思与借鉴30
  • (三) 中西方宽容观的合理契合30-31
  • (四) 对中华民族宽容观当代构建的启示31-40
  • 1. 营造社会主义宽容的文化氛围31-34
  • 2. 重视个体宽容美德的培育34-36
  • 3. 加强社会宽容的制度体系建设36-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附录:本人读硕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健勇;韩姗姗;;宽严相济:法律之宽容观[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11期

2 张斯扬;;政治哲学视野下宽容的内蕴与功能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张超;;宽容语境下的民主与宪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D·米勒;刘曙辉;;社会主义与宽容[J];世界哲学;2010年06期

5 张清;;理性多元论与宽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瞿磊;;论宽容观念的演进与民主的现代转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刘曙辉;;合乎理性与宽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中的宽容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瞿磊;;论宽容与现代民主的价值关联[J];桂海论丛;2009年05期

9 金龙;;政治宽容:概念的厘定[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施雪华;瞿磊;;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宽容观念的演进[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忠琴;;试论毕节试验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忠丽;李永文;郭影影;;论休闲产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3 ;南京召开“孙中山博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4 ;前言[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5 于咏华;;以科学的“人本”理念引领主体社会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6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临沂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情况说明[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季学明;;转型时期:上海郊区和谐社会建设[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彭水扬;;衡山县新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启示[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朱民权;;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体面劳动[A];湖南省工人运动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交流材料[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安徽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金勇;用法制保障和谐社会建设[N];安徽日报;2005年

3 孟富林;发挥地方人大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安徽日报;2005年

4 李英田;“东方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张海洋;多元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内容[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孙元明;做好城市安全工作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重庆日报;2005年

7 记者 张炜玮;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和谐社会建设[N];重庆日报;2005年

8 邓永祥;搞好审计服务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审计报;2005年

9 张吉荣;小水票见证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永强;六大启示解读天津节水型社会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2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3 郭晓鸿;现代市民话语的文化形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景福;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7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强;超高频射频电子标签芯片中低功耗电路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浩;中西方宽容观比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毕文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探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羌彩云;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贾鹏;论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国生;社会活力探赜[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仇光淑;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秀玲;公正原则与和谐社会[D];吉林大学;2008年

8 程世奇;西部地方政府社会建设能力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高朋涛;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1937-1950)[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张敏;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论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20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720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