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22:37
本文关键词: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研究
【摘要】:电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基础产业之一,也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重大。近年来,中国的电信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电信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增强企业文化竞争力,更能激发企业新活力,为湖北联通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竞争和发展,日后接受更大竞争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进行研究,需要对湖北联通感恩文化追根溯源,了解其流变。湖北联通感恩文化是电信行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是湖北“孝”文化沉淀的结果,也是湖北联通对历史使命坚守的表现。随着电信行业的频繁重组、互联网公司的入侵、4G牌照的发放以及中国铁塔公司的成立,未来电信市场格局不再是三足鼎立,市场竞争强度将随着群雄的加入而不断增强,竞争方式也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价格之争,而是向更高层次的服务、产品、文化活力等多方面的竞争转变。湖北联通的感恩文化也经历了从重组冲突到合并融合,从竞争排斥到开展合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湖北联通感恩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线。感恩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文化力量,通过在湖北联通企业内部发挥其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发作用和动力作用,形成企业的精神支柱,并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化企业的社会核心竞争力。当前,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内容基本形成、培育理念比较清晰、培育形式多维多样。但同时也呈现出内容凝练不够精确、特色文化不够彰显、培育途径尚需优化的问题。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的现状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为理论研究水平的局限、行业频繁重组的阵痛以及企业领导意识的薄弱。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培育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继承借鉴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企业感恩文化的氛围营造、机制优化、教育引导和沟通传播。
【关键词】:湖北联通 感恩文化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导论10-18
- 一、问题的提出10-11
- (一)选题缘由10-11
- (二)研究意义11
- 二、研究现状11-15
- (一)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15
- 三、相关概念界定15-16
- (一)文化15
- (二)感恩文化15-16
- (三)感恩文化培育16
- 四、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16-18
- (一)研究方法16-17
- (二)拟创新之处17-18
- 第一章 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流变18-26
- 一、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源起18-21
- (一)电信行业内外环境的变化18-19
- (二)湖北“孝”文化的沉淀19-20
- (三)湖北联通历史使命的坚守20-21
- 二、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形成21-23
- (一)电信行业重组后的砥砺21-22
- (二)互联网公司进入后的撞击22-23
- 三、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发展23-26
- (一)湖北联通感恩文化氛围的营造23-24
- (二)湖北联通感恩文化意识的提升24-25
- (三)湖北联通软实力的增强25-26
- 第二章 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价值26-35
- 一、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地位26-31
- (一)湖北联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6-27
- (二)湖北联通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27-29
- (三)湖北联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线29-31
- 二、湖北联通感恩文化的作用31-35
- (一)规范作用31
- (二)凝聚作用31-32
- (三)激发作用32-34
- (四)动力作用34-35
- 第三章 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的现状35-43
- 一、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取得的成绩35-38
- (一)培育内容基本形成35-37
- (二)培育理念比较清晰37
- (三)培育方式多维多样37-38
- 二、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存在的问题38-41
- (一)内容凝练不够精确38-39
- (二)特色文化不够彰显39-40
- (三)培育途径尚需优化40-41
- 三、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问题的成因41-43
- (一)理论研究水平的局限41
- (二)行业频繁重组的阵痛41-42
- (三)企业领导意识的淡薄42-43
- 第四章 湖北联通感恩文化培育的策略43-53
- 一、总结经验教训43-46
- (一)总结现实经验43-44
- (二)反思既有教训44-46
- 二、构建科学原则46-48
- (一)崇尚以人为本46-47
- (二)做到因地制宜47-48
- (三)体现继承借鉴48
- 三、优化培育路径48-53
- (一)营造良好氛围48-49
- (二)优化提升机制49-50
- (三)适时教育引导50-51
- (四)强化沟通传播51-53
- 结束语53-54
- 注释54-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8
本文编号:721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72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