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发表 > 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研究
发布日期: 2014-01-04 发布:
2012年第1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技术给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研究。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主体间性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研究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称交互主体性,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
一、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科技与经济突飞猛进,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博客、播客、维客、手机短信、飞信、彩信、手机报等新兴媒介手段相继涌现。新媒体技术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方便快捷、双向互动等特点使它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为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必要条件。
近几年,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技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对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们更乐于使用QQ、E-mail、BBS、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人际沟通;依赖网络搜索功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利用QQ签名、个人空间等新媒体“产品”来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然而,新媒体的虚拟、匿名特性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埋下隐患,海量的信息存在量良莠不齐的缺陷,,一部分学生盲目接收信息;虚拟化的沟通造成一部分学生在现实当中产生人际交往困难,容易出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危机。因此,研究和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了主体间性的鲜明特征,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当前高校研讨的重点。
1.积极构建师生广泛交流的新媒体场景
根据主体间性的定义,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双方交流、沟通、探讨,在平等、倾听、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促使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育效果。因此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创建与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主题网络论坛,开办QQ、微博客、构建网上“会客厅”、“沙龙”、“网上接待日”、“心灵使者”;利用新媒体举办“师生面对面”、“真情对对碰”等活动,正确发挥与引导大学生的话语权,让大学生就他们喜欢的话题公平民主地参与和对话,构建自由交流的场景,以实现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2.积极构建学生实际体验的新媒体平台
库伯认为,学习是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从而获得观念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是重新的学习,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经验进入学习环境的,学习本身充满了紧张与冲突,学生既要积极体验,又要反复观察;既要经历具体体验,又要实现抽象概括,不能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教师和课堂,要实现个人和环境关系的交互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成才的需求,利用新媒体手段,努力开发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的平台,如借鉴“三国杀”等游戏形式,但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替代了游戏内容而开发的情景;开展学生领袖的模拟训练营、网络动漫、网络话剧,以及基于新媒体的模拟创业、就业面试等情景,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其职业生涯规划。
3.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载体
我们要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传播中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领会新媒体形式如何构成内容、内容是如何形式化和结构化,以及效果和用途、形式和内容、媒介与现实之间的区别。要在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以及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等新媒体环境下,构建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和纵向载体,如:主题网站、网络电视台、新媒体视频、手机广播电视等,从而形成载体合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
4.积极构建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传入,对新媒体的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3]张文化.新媒体艺术:建立在主体问性上的审美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2009(2)
作者简介:
郑哈哈(1983- ),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讲师。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8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