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本文关键词: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 张轩
摘 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代依据;现实的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行为水平的需要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依据。由此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层次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层次性,以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分类号: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代依据;现实的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行为水平的需要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依据。由此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层次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层次性,以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2-0041-03
所谓目标,就是行为者期望自己的行为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或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期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能达到的境界或预期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是头脑臆造的结果,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它取决于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取决于现实的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和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因人利导,分层次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其实质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与层次,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可行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在工作中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目标的阶段性和多样性,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而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力求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结合与统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的确立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在以后的许多论述中又全面阐述了这一思想。马克思特别指出:人应当成为“完整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人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首先,人正在或即将逐步地摆脱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在实践中,人也将逐步地摆脱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是分阶段、分层次的逐步实现的。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代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的历史任务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现阶段的工作必须服务于这一社会进步发展的目标。同时,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依据和围绕这个最终目标而确立,并分阶段实施。
现实的人全面发展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行为水平的需要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人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也必须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分层次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中,第一,要认清现实的人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存在的依据。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这说明了追求利益和满足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依据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可能的一切方式来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和诉求,而只有满足了现实的人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工作。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实现现实的人的发展,,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在现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要实现、保证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协调好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等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当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顺畅,为满足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做出应有的努力。要通过各种制度手段调整社会、集体、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利益。要充分肯定不同利益主体在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范围之内。同时,提倡为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为维护社会和他人利益必要时应作出一定的合理的自我牺牲,努力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的具体表现
目标是个集合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的是一个目标系统。概括地说,因空间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因时间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又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因教育对象的不同,则有社会目标、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因问题性质的不同,则有人格塑造目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即时目标之分;因层次的不同,又可分为高层目标、中层目标和基层目标。在众多层次中,这里主要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做以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不断满足现实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解决人在现实物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丰富人的自然性。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离开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2]二是要实现人的社会化,丰富人的社会性。现实的人的本质(即社会性)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社会所承担的、为满足人的社会化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三是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的精神性。人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精神发展需要,内在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生产活动,它塑造人的灵魂、品德,解决人的思想、信仰、理想问题,是满足和提升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在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合理性方面的提升,是为了实现人在思想领域和精神境界方面的提升,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表现为多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的第一个层次是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具有现代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这是由我们现阶段的最高社会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之需要所决定的,也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和内容,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争取多数人达到的目标。第二个层次是教育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当今社会上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还有广大的海外爱国人士,决定了该层次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对部分群体提出的要求。第三个层次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公民。该层次就是针对很少数人作出的基本规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存在着一部分的“边缘人”,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的教育不仅是缺失的,而且对他们的要求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目标与全国人民的现实理想结合起来,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充分考虑人民思想觉悟的不同层次,有效针对人的发展的不同需要,努力使大多数人达到第一个层次,积极促进第二层次的人群向第一层次进步转化,有效减少第三层次人群的存在。具体的实施则应当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递进的过程。首先,要教育人们什么能做而什么不能做,既不能损人不利己,更不能损人利己;其次,在于教育人们做一个讲良知的好人,做到公私兼顾;第三,则要教育人们怎样去做一个讲良知、见行动,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实践先公后私;最高层次则在于教育人们怎样去做一个完善的,甘于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人——大公无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加以区别对待,把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统一起来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承认多元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证目标的现实性、可行性、发展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意见》中指出:“目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2004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已经率先进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相应的,大学生从天之骄子转变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由过去的精英——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转变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那么,相应的大学生培养目标,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应当是努力提升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赖性日益减弱、主体性日益强化的过程。教育的目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缺乏主体意识、主体能动性的人,极有可能是一个缺乏生存能力的人。他(她)面对不断变动的社会,或者随波逐流,或者不知所措,很难谈得上主动发展和完善自身,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和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应当分成多个层次。第一层次,使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个人。第二层次,是侧重道德与法律的教育,旨在把绝大多数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遵守道德、法律,一个明白个人应该享受的权益、必须履行的义务、可能承担的责任的社会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层次,是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接受无私奉献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成为党的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通才”教育,也要注重“专才”教育。大学生教育一方面要造就今后社会的现实建设者,培养能够自食其力服务社会的社会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个性”教育,充分发掘人的潜质,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二是要重视“提升”教育。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对我国为数不多的知识阶层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现实,也要面向未来。既要以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为基础,确认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思想认识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又不是简单满足于现实,拘泥于现实,更不是把现实的人的思想复制出来,简单而重复地维护社会现状,保守现存的思想水平与认识能力。而是要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存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完成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5-56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7.
[责任编辑:刘慧婷]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本文关键词: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9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