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及其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6 00:55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环境数字化、网络化、有序化、智能化的产物,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两个“五任何”,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数字化设备可以访问任何人类知识”;“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产生的新知识可以通过任何数字化设备推送给任何需要的人”。数字图书馆技术进步路径是致力于两个“三无”,即“无时滞、无垃圾、无遗漏搜索”和“无时滞、无垃圾、无遗漏推送”。今天,我们在体验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不断发生新变化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现实情境与愿景目标实现仍有相当距离,数字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建构面临诸多挑战。(1)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高投入与利用率偏低的矛盾,与网络搜索引擎相比,数字图书馆作为用户信息接受入口的首选比例较低,用户粘性并不强。(2)数字资源丰裕化所造成的信息接受时空碎片化,信息接受内容碎片化和信息接受注意力分散化进一步加深了需求、资源、服务之间难以匹配的矛盾。(3)数字图书馆情境与用户信息接受期待情境存在一定的融合鸿沟,数字图书馆情境如何“如影随形”地融入用户情境是一个挑战。直面挑战,用户对数字图书馆情境的认知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用户与数字...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是理论建构的前提。本章以信息接受概念界定为基点,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理论基础。2.1 信息接受的内涵及其普遍意义2.1.1 信息接受的内涵本文所指”接受”一词,并非日常生活应酬意义上的”接受”,而是一个哲学术语,是关于信息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如图 2.1 所示。
图 2.2 前导接受模式从图 2.2 可以看出,信息接受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协同完成,①数字图书馆驱动,包括:本能驱动、数字图书馆情境驱动和数字图书馆示范驱动。②接受信念:是指用户内存与内生的信息接受“格式塔完形”,用认知心理学术语讲,它是蕴藏在人脑中的“认知图式”。用户的接受信念是自我与超我相互平衡及平衡之后生成的信息接受期望。③信息搜寻,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数字图书馆情境,寻找和发现可能的接受目标。④相关性判断,在这一阶段,利用用户既已形成的习惯、规范、准则作为内部标尺,共同限定信息接受过程中搜寻范围、搜寻内容和搜寻方式。用户内存标尺和内外限界共同参与信息搜寻结果的相关性判断。⑤择定,就是对信息进行相关性判断后决定是否接受信息。⑥接受,对哪些与信息接受者接受期望相匹配的信息予以接受,对那些非期望信息过滤,并对接受的相关性进行反馈和修正,整个过程是动态的、也是循环往复不断创新的过程。
本文编号:310063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是理论建构的前提。本章以信息接受概念界定为基点,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理论基础。2.1 信息接受的内涵及其普遍意义2.1.1 信息接受的内涵本文所指”接受”一词,并非日常生活应酬意义上的”接受”,而是一个哲学术语,是关于信息客体及其体认者相互关系的范畴,如图 2.1 所示。
图 2.2 前导接受模式从图 2.2 可以看出,信息接受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协同完成,①数字图书馆驱动,包括:本能驱动、数字图书馆情境驱动和数字图书馆示范驱动。②接受信念:是指用户内存与内生的信息接受“格式塔完形”,用认知心理学术语讲,它是蕴藏在人脑中的“认知图式”。用户的接受信念是自我与超我相互平衡及平衡之后生成的信息接受期望。③信息搜寻,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数字图书馆情境,寻找和发现可能的接受目标。④相关性判断,在这一阶段,利用用户既已形成的习惯、规范、准则作为内部标尺,共同限定信息接受过程中搜寻范围、搜寻内容和搜寻方式。用户内存标尺和内外限界共同参与信息搜寻结果的相关性判断。⑤择定,就是对信息进行相关性判断后决定是否接受信息。⑥接受,对哪些与信息接受者接受期望相匹配的信息予以接受,对那些非期望信息过滤,并对接受的相关性进行反馈和修正,整个过程是动态的、也是循环往复不断创新的过程。
本文编号:3100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tushudanganlunwen/310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