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语动词隐喻模式——也谈动词多义衍生
本文关键词:试论俄语动词隐喻模式——也谈动词多义衍生
【摘要】:俄语动词隐喻模式与一系列认知、语义问题相关联,隐喻相似性和映射是其灵魂和内核,在此基础上认知隐喻生成具体的操作模式,形成动词隐喻模式的次范畴。本文从俄语动词隐喻的实际出发,提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这三种次范畴模式,对它们进行新的定位、阐释,分析与它们相关的理论问题,考察其认知特点和运作方式。这将有助于从深层次揭示俄语动词认知语义的隐喻机制、深入了解动词认知隐喻建构及动词多义性的语义衍生问题,同时能为其他词汇单位的隐喻意义认知分析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关键词】: 俄语动词 隐喻模式 多义衍生 认知语义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语动词隐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BYY12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0-0152) 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编号:TD2012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罗斯民族主干文化概念分析与解读”(项目编号:13JJD740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1.引言动词隐喻是借用既有动作意象来认识、表现新的动作事件的积极认知方式。动词隐喻式思维有助于人类拓展其认知概念系统、充实和丰富动作概念义的表达,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动词隐喻模式。动词隐喻模式是对动作进行认知创意的一套思路、规则,动词隐喻模式化连同跨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冠连;语言的离散性[J];外语研究;2001年01期
2 杨秀杰;隐喻及其分类新论[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3 刘振前;隐喻的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项成东;;显义生成与概念映射[J];外国语文;2009年06期
5 王文斌;;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6 雷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7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8 张建理;朱俊伟;;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J];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9 孙淑芳;;俄罗斯语言语义学发展刍议[J];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10 魏在江;;英汉拈连辞格预设意义的构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宁建花;;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孙芳琴;;中西修辞语用中的饮食文化探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皓s,
本文编号:1044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04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