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转喻的文学修辞功能
本文关键词:俄语转喻的文学修辞功能
【摘要】:当下,对转喻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对转喻的研究经历了将其视为修辞现象=语言现象=认知现象的探索过程。转喻问题在俄罗斯的语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多义现象的探讨中。在我国更侧重于在修辞领域及认知领域对转喻进行研究,但对转喻在文学语体中的修辞功能并没有得到深入和全面的探索。基于上述认识,本论文将在充分借鉴俄罗斯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转喻的文学修辞功能,以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实例为研究对象来透视其在文学语体中的美学功能。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五章,具体如下: 绪论:介绍论文研究对象、论文的新意和现实性、论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转喻修辞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主要从西方转喻的修辞学研究和俄罗斯转喻的修辞学研究追溯转喻的研究历史。 第二章:转喻的一般修辞特征。 结合语言学及修辞学对转喻特征的界定,对转喻的一般修辞特征进行阐述,为转喻美学功能的分析进行理论准备。 第三章: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喻模式。 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实例为研究对象,本章将着重对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喻模式进行细致分类,并初步分析其审美价值。 第四章:转喻在文学语体中的美学功能。 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转喻在文学语体中的四种美学功能并加以分析。这四种功能分别是提供新的审美对象、触发人的想象、表达作者的评价态度和篇章的构建功能。 第五章:文学作品中形象性转喻的实证分析。 在第一模式化系统下通过对转喻形象结构的“展开”获得其各个组成部分清晰的语义,然后在第二模式化系统下对其进行“综合”与“分析”,挖掘其美学功能产生的根源。 结语:概括总结论文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俄语 转喻模式 修辞功能 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5
【目录】:
- 摘要4-6
- 俄文摘要6-10
- 绪论10-14
- 0.1 论文的研究对象10
- 0.2 论文的新意和现实性10-11
- 0.3 论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1-12
- 0.4 论文的研究方法12
- 0.5 论文的结构12-13
- 0.6 论文的研究材料来源及主要参考工具书13-14
- 第一章 转喻修辞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4-19
- 1.1 西方转喻的修辞学研究14-15
- 1.2 俄罗斯转喻的修辞学研究15-19
- 第二章 转喻的一般修辞特征19-27
- 2.1 转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的界定19-20
- 2.2 转喻的一般修辞功能20-23
- 2.3 转喻的美学功能23-27
- 第三章 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转喻模式27-52
- 3.1 局部表整体27-33
- 3.1.1 用局部特征表示整体28-29
- 3.1.2 表示人物群体29-31
- 3.1.3 表示事物的民族色彩和社会特性31-33
- 3.2 整体表局部33-34
- 3.3 容器表内容物34-39
- 3.3.1 用地点表在该地点的人34-38
- 3.3.2 用器皿表内盛物38-39
- 3.4 定语易位39-48
- 3.4.1 把人或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转移至邻近事物39-44
- 3.4.2 把人的内心感受转移至邻近事物44-48
- 3.5 文学作品中转喻运用的其他手法48-52
- 3.5.1 抽象表具体48
- 3.5.2 具体表抽象48-49
- 3.5.3 单数表示多数49-50
- 3.5.4 植物表植物的生长地点50
- 3.5.5 时空互换50
- 3.5.6 结果表原因50-51
- 3.5.7 材料表其制成品51-52
- 第四章 转喻在文学语体中的美学功能52-63
- 4.1 转喻能够提供新的审美对象52-53
- 4.2 转喻能够触发人的想象53-55
- 4.3 转喻能够表达作者的评价态度55-56
- 4.4 转喻的篇章构建功能56-63
- 第五章 文学作品中形象性转喻的实证分析63-70
- 5.1 定语易位类型的转喻63-67
- 5.2 提喻类型的转喻67-70
- 结语70-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5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6 王小燕;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日出》转喻英译的动态识解运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晶;英汉间接回指的转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张利;转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张楸子;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转喻修辞及其汉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肖澍;李煜词中的概念隐喻和转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1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06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