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域看俄语因果复句的主观性差异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域看俄语因果复句的主观性差异 出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因果结构是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在语言表达层,无论因果结构如何复杂都只存在两个现象通过语义谓词联结构成语言的基本表达模式:P→Q.раз与потомучто,它们是俄语因果构式的典型标记词。通过对语料库中"раз"句与"потомучто"句的实证考察,笔者发现它们在主、客观认知域的选择上存在对立倾向,继而运用Nuyts的主观性维度理论探讨二者之间的主观性类型差异。
[Abstract]:......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YY066) 黑龙江省社科研究专项项目(08D019)“建构《俄汉平行对照语义关系词典》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H3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因果关系一直是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人类思维的概念意识中,因果关系指的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解事物和预计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法则(张雪莹,2012:11)。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演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继懋;;“因为所以”句和“既然那么”句的差异[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薛恩奎;;因果结构语义关系解析[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4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5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雪莹;俄语中的因果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晓军;;“说V就V”的表达功能及虚化发展[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2 颜小娜;;语篇象似性及其认知理据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卢凤鹏;;《说文》部首语义结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赵晓东;;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5 范振强;;“不由得”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6 刘畅,刘梅丽;象似性与外语词汇习得[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王文琦;;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主观性考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宗守云;;“差不多”和“差点儿”差异的情态动因[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9 杜艳;;现代汉语平面类量词语义差异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5期
10 胡斌彬;俞理明;;“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春发;道亦有道[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丹;高等HSK作文中复句使用研究及教学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冰洁;“还”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梁伟;“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磊;“为了”目的句句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君;现代汉语解注关系并列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爱香;视觉动词“见”的语义特征对语法功能的制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万蓉;中国外语学习者英语“名—名”构式习得的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楚群;“因为”和“由于”差异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4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5 陈新仁;吴珏;;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因果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6 蔡英杰;“所以”句式试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刘海安;;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9 薛恩奎;俄语空间前置词语义情景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10 张雪莹;;语言学中的因果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常年;现代汉语因果句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凤才;俄汉语主从复合句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沈思莹;因果类关联词语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文凤;因果关系的表达与逻辑推理[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彭湃;表结果的纪效连接成分的结构、语义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4年
4 张丽红;英汉原因状语从句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5 刘爽;语气词在实义切分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成;张德岁;;现代汉语助动词的词类归属问题及其认知解释[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谢巧;;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罗先群;;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小句翻译[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李冀宏;杨玉娟;;认知域与名词的可数性[J];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5 邝玉坤;;英汉语中“眼”字词的隐喻意义解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丁平;;汉语间接回指及对其释义过程的分析[J];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7 黄玉淑;;从认知隐喻学的隐喻类型解析话语误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龙艳辉;;转喻的认知解读——以苏轼的贬谪词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高学满;;隐喻思维能力在大学俄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翠芳;;从自组织神经网络看语言的认知域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何星;;识解操作与名动互转[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礼媛;贾建平;;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变化[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选海;程玉玲;戴颖;;一种新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分类方法[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周爱红;贾建平;;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高芳;张允岭;韩振蕴;侯小兵;金香兰;陈宝鑫;何婷婷;;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认知损害特点分析[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晓东;;基于AFS代数和AFS结构的模糊理论[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勇 席庆山 李炬;速度:从物理域到认知域[N];解放军报;2006年
2 陈炳焱;解读信息化战争的认知域[N];解放军报;2003年
3 杨兵 任四玲;解读信息攻击的突然性[N];解放军报;2006年
4 石纯民 杨波 杨洋;认知优势:信息化战争的制胜“基点”[N];中国国防报;2003年
5 赵程远 熊英;心理空间乎?认知空间乎?[N];中国国防报;2006年
6 周礼奎 李海军;控制——克敌制胜的新战法[N];中国国防报;2006年
7 许德斌邋郭冬德;持久作战仍有用武之地[N];中国国防报;2007年
8 刘戟锋 李德才;研究信息战离不开人文科学[N];光明日报;2005年
9 占峰;首届域名拍卖将在京开槌[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朱康有 卢飞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军网虚拟交往与“认知域”作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2 丁国旗;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7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王勇;面向信息优势的C~4ISR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丽蓉;隐喻——语义迁移的动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宋艳;名词化的象似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张道新;“A+的+H”类组合式定中结构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宏;俄汉语颜色词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娟;认知角度的英汉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彭仁超;现代汉语施事动名兼类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常春晖;汉语双关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邹文洁;现代汉语动词的方向分类及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熊岭;名词性NV短语构成成分分析及入句状况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行玉华;关于汉语“把”字句、“被”字句中否定成分的思考[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5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35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