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用语的偏误及教学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绪论
最近几年,因为“汉语热”,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学汉语的留学生在初级学习中,常常抱怨学写汉字难、声调难、发音难,而克服了这些障碍的留学生,到中级、高级阶段时,又会遇到新的挫折,这就是汉语习惯用语的学习。习惯用语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在课堂以外,我们看电影、读文学作品、聊天时都用它,使用频率达到了80%。对于高年级留学生而言,如何掌握汉语习惯用语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留学生明明知道每一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怎么用,但当这些字凑到一块儿时,就摸不着头脑了;有时候由于望文生义,在对习惯用语的使用中还会造成误会或闹出笑话。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于汉语习惯用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不少。但对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如何学习汉语习惯用语的深入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汉语习惯用语源远流长,应用广泛,言简意赅,口语色彩浓厚,它们不但是熟语的一种,而且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本文即从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学习方法入手,着重研究分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习惯用语中出现的偏误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归纳法、例证分析法和偏误理论研讨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充分占有资料,再进行典型例证和数据分析、研究、归纳,以偏误理论为指导,确立本文观点,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习惯用语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一章汉语习惯用语的特点分析
一、汉语习惯用语的来源
汉语习惯用语具有浓郁的口语和民族、地域和历史文化色彩,这与它们的来源密切相关。汉语习惯用语的来源可以分成六类:即常生活、行业语、历史典故、宗教用语、方言和外来语。
汉语中的许多习惯用语来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例如,“白手起家”、“吃喜糖”、“喝喜酒”、“出洋相”、“啃老族”等习惯用语就来源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中国人把男女结婚叫办喜事,举行婚礼时吃的糖喝的酒按照习俗叫喜糖、喜酒,久而久之,中国便用吃某人的喜糖或喝某人的喜酒来表达结婚的意思。在中国古代,中国人认为洋人人跟他们处处不一样,觉得他们的红头发、蓝眼睛很不顺眼,因此便用“出洋相”表示做出让人笑话或奇怪的事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最近凡年出现的新习惯用语“啃老族”,则指的是那些自己不挣钱,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
还有的习惯用语来自行业语:“趁热打铁”、“打官司”、“唱主角”、“唱白脸”等。这一类是根据劳动者在各种各样的行业中不同的行为特点而衍生出的习惯用语,同样的还有打折扣”、“倒牌子”,都是在商业活动中,与商品品牌和事物价格有关的习惯用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习惯用语如:“唱空城计”(((三国演义》),讲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诸葛亮,以精妙的计策蒙蔽敌人,打胜仗的故事;“东道主”(《左传嘻公三十年》),出使秦国,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东方的郑国和西方的秦国即将开战,郑国使臣愿意今后以来就将请客的主人称为“东道主”的身份在东方给予秦国便利,平息了战争。后“东道主”。
宗教、尤其是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影响到汉语中的习惯用语。例如:中国人常用“摸不着头脑”、“抱佛脚”、“上西天”、“鬼知道”等作为习惯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来自宗教文化中的一词汇。
二、汉语习惯用语的语用特点
我们都知道,留学生掌握汉语习惯用语最大的难点在于习惯用语表达的常常不是字面义,而是引申义,它的含义具有双重性。如:“半瓶醋”,不是说瓶子里只装了半瓶醋,而是说一个人具有某方面的能力,但水平不高;“有一手儿”指在某方面有技能、有本领,而不是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所以,了解汉语习惯用语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点,对于留学生较好地掌握习惯用语也是有帮助的。汉语习惯用语在语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表达意义言简意赅
习惯用语大多数用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时,往往不喜欢用很长的表达方式,越短越精越好,这就注定了习惯用语必须是短而精,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含义。如“老样子”、“心里没底’夕、“真是的’、“下功夫”等。
2.表达方法富于比喻性
习惯用语常常以比喻的方式出现,,这里的比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如“小辣椒”、“捉迷藏”、“一窝蜂”、“一条龙”“出冷汗”等,这些“喻体”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第二种如“喝墨水”、“笑面虎”,这些“喻体”在生活中并不存在,或者说,是不符合情理的,但用在口语中其喻意也清楚明白,富于想象,耐人寻味。
3.情感色彩幽默含蓄
习惯用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含蓄。中国人描述事件、表达感情通常喜欢很含蓄,不直接说,而是要用一种委婉动听的方式。如“马大哈’夕、“落汤鸡”、“留尾巴”、“老掉牙”、“老大难”、“将军肚”等。
习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有三种:贬义、褒义和中性义。其中贬义用语使用最广泛。因为习惯用语源于现实的“口头文学”,而现实的“口头文学”大多是揭露、批判社会丑恶、消极的东西,因此习惯用语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否定的意义。①例如“拉关系”、“拍马屁”、“变色龙”、走马灯”、“爱面子”、“翘尾巴”、“红眼病”、“眼中钉”、“三只手”、“拉下水”、“做手脚”、“穿小鞋”等,。
“千里马”、“老黄牛”、“喝墨水儿”等指的是能干、文化水平高的人,含褒义色彩。但总的来说,表示褒义的习惯用语比较少。
下面的习惯用语不含明显的褒义或者贬义,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中性义。如:“百事通”、“随份子”、“打光棍儿”、“挂在嘴上”、“吃后悔药”、“哭鼻子”等。
第二章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习习惯用............................. 11-22
一、哈萨克斯坦留学生使用习惯用............................. 11-18
二、上述错误和偏误出....................18-22
母语负迁移的.................... 19
学习策略产生.................. 19-20
文化背景带来........................... 20
学生个人原因产生................................. 20-22
第三章 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22-34
一、让学生了解汉语习惯用语....................................... 22
二、分类讲解汉族习惯用语,通过..................................... 22-31
与动物有关的习............................... 22-23
与身体有关的习.............................. 23-27
与乐器有关的习....................................27
与饮食有关的习...................................27-28
与颜色有关的习............................. 28
与数字有关的习............................................28
与人际关系有关..................................28-30
与外来词有关...................................... 30-31
三、习惯用语中量词、动.......................31
四、在同义词、反义词................................. 31-34
...........................................................
结语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是交际,交际必然是口语化的、生动活泼的。这就决定了要真正学好语言,必须熟练掌握该语言中的习惯用语,这样,才能说的地道。
汉语习惯用语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样,对留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文化差异、个人原因等因素,或多或少地都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仅仅着眼于字面、不理解习惯用语的含义、不会用、不知道什么时候用等。
根据这些问题,并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主要提出了分类对比,量、名、动词搭配,同义词、反义词对比这三种教学法,使留学生更容易掌握习惯用语的形式、语义及语用特点。应该说,讲授习惯用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必须透彻讲解出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相同点和诧异,将习惯用语从表面深入进去,追本溯源,还原情景,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鑫. 菲律宾怡朗亚典耀学校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分析[D]. 西北大学 2012
[2] 钟丽. 魏晋诗赋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D]. 西北大学 2012
[3] Mussakanova Arailym(阿来路木). 俄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对比研究[D]. 西北大学 2012
[4] MADYNOV RAKHIM(巴特尔). 俄、汉民族数字文化之比较[D]. 西北大学 2011
[5] 阮文盛. 越南学生汉语习得中的发音偏误及解决方案[D]. 西北大学 2011
[6] NGO THI OANH(吴氏莺). 各阶段的越南留学生汉字书写分析[D]. 西北大学 2011
[7] 吴琪. 先秦儒家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研究[D]. 西北大学 2011
[8] 林颖. 唐宋题画诗研究[D]. 西北大学 2011
[9] 张娟萍. 汉代艺术中的喜剧精神研究[D]. 西北大学 2011
[10] 杨微. 女性服饰妆容与唐代审美趣味研究[D]. 西北大学 2011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您可能在寻找留学论文方面的范文,您可以移步到留学论文频道()查找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24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