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

发布时间:2017-05-15 17:01

  本文关键词: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语言学中一个新的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语用学的历史并不长,但语用学的发展却十分迅速,它的崛起和发展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其中,跨文化语用学主要探讨跨文化和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差异和近似。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是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因此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具体语言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成为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语言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对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对比。对俄汉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实施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和影响请求言语行为的因素进行概况、总结。本文创新和难点在于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对俄汉“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俄语学习具有实践意义,指导说话人如何使用话语表达交际意图,减少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现成功交际。有助于俄汉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引言;第一章,言语行为理论;第二章,相关原则;第三章,俄汉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第四章,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结语。 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任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理论指导。首先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形成的背景。20世纪以来,随着对传统哲学“语言混乱”的揭露和现代科学“基础危机”的认识,哲学开始转向“语言论”。其间盛行的英美分析哲学包括两大派别:逻辑实证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它们的理论分歧是导致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还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其中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而塞尔将其发展、完善,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首先提出“施为句”概念,以此区别表述句,进而区分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随着研究的不断完善,奥斯汀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塞尔在对奥斯汀分类所做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言语行为的五种分类,并且提出了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而实施言语行为的成功条件是区分各种言语行为的重要依据。塞尔的贡献还在于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发话人如何通过“字面意义”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即“言外之意”。间接言语行为又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大多数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需要借助语境进行分析。 第二章阐述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请求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的、有损听话者面子的行为。那么如何成功的实施请求言语行为,需要这三个原则的理论支持。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是列举了实施请求言语行为的必备条件及结构组成。从结构上看,请求言语行为分为起始行为语、中心行为语和辅助行为语三部分。 然后总结归纳了请求言语行为的分类。它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直接请求言语行为;(二)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三)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包括(1)语气导出型;(2)施为动词型;(3)义务陈述型;(4)需求陈述型。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形式清晰、明了,很容易被理解。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分为(1)建议表达型;(2)询问表达型;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包括(1)强暗示型;(2)弱暗示型,其表达则较为复杂,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同时,影响请求言语行为的因素也很多,在本文中,我们只从中选取四个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一)社会距离;(二)相对权势;(三)行为的难易程度;(四)性别差异。 第四章是本文的新意所在。本章从句法结构、语篇层面、文化层面三个角度对俄汉请求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区分异同。在句法结构上,虽然有一些俄语请求句式能在中文中找到对等的句式,但这两种语言仍存在一些它们不能共有的句法特征。在语篇层面上,俄语国家的人倾向于先陈述请求行为,然后再说明理由。而在汉语语境中恰恰相反,通常先说明原因,然后再陈述请求行为。在文化层面上,俄罗斯属于弱交际环境文化,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中的人,说话方式是有差异的。说话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人们在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且说话方式、交际风格的差异只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内得到合理的解释。 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
【关键词】: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 请求 俄汉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5;H1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Автореферат7-12
  • 引言12-13
  • 第一章 言语行为理论13-23
  •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3-16
  • 1.1.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13-15
  • 1.1.2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15-16
  • 1.2 施为句16-18
  • 1.2.1 施为句的定义16
  • 1.2.2 施为句成功实施的条件16-17
  • 1.2.3 施为句的分类17-18
  • 1.2.4 施为句理论的缺陷18
  • 1.3 间接言语行为18-23
  • 1.3.1 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18-19
  • 1.3.2 间接言语行为的用途19-20
  • 1.3.3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20-23
  • 第二章 相关的原则23-29
  • 2.1 合作原则23-25
  • 2.2 礼貌原则25-26
  • 2.3 面子理论26-29
  • 第三章 俄汉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29-44
  • 3.1 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30-32
  • 3.1.1 起始行为语30-31
  • 3.1.2 中心行为语31
  • 3.1.3 辅助行为语31-32
  • 3.2 请求策略的分类32-40
  • 3.2.1 直接请求策略33-35
  • 3.2.2 规约性间接策略35-37
  • 3.2.3 非规约性间接策略37-39
  • 3.2.4 无言策略39
  • 3.2.5 组合策略39-40
  • 3.3 影响请求言语行为的因素40-44
  • 3.3.1 社会距离40-41
  • 3.3.2 相对权势41-42
  • 3.3.3 行为的难易程度42-43
  • 3.3.4 性别43-44
  • 第四章 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44-50
  • 4.1 在句法结构上44-45
  • 4.2 在语篇层面上45-47
  • 4.3 在文化层面上47-49
  • 4.4 小结49-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6
  • 作者简介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光武;直接/间接言语行为的不确定性[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沈志;;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3 程鸣;;浅析汉语请求语的实施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4 郑涛;俄语身势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官科;;请求言语行为习得的性别差异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6 高志怀,陈桂艳,张新水;请求语的语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张锐;;从语用学角度看俄语评价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李柯平;论“请求”言语行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姚舜霞,邱天河;浅析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类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汪成慧;从心理特征看俄汉语中的委婉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可;俄汉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许艳欣;俄汉语间接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奇祺;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永刚;请求策略代际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俄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368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2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