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词素义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词素义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对比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趋势,也是一个重要手段。从语义角度看,词以下的语义问题,即词素义的研究似乎还远远不够。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界得到相当快速的发展,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实质是词的理据性,即词义的可释性,它隐含了人类丰富的认知因素。在俄汉语词素义对比研究中引入人的认知因素,改变了传统语言学理论对词素义的理解和解释,对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生成机制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本文运用范畴化、非范畴化、原型、隐喻、转喻等基本的认知原理对俄汉语词素义进行较为细致的解析,指出其异同。称名不仅是一项言语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活动。可以从称名视角开展俄汉语词素义对比研究。词素义与词的理据性的研究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 词素义 理据性 认知语言学 称名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Резюме3-7
- 绪论7-13
- 第一节 对比语言学7-8
- 第二节 俄汉语词素义的可比性8-9
- 第三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9-10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0-13
- 第一章 词素义研究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发展趋势13-24
- 第一节 词素义研究的国内外历史回顾及现状13-15
- 第二节 词素义研究的发展趋势15-17
- 一、词素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相结合15
- 二、词素的组配研究有待深入15-16
- 三、词素学是一门有发展潜力的学科16
- 四、认知语言学的方法促进俄汉语词素义的研究16-17
- 第三节 有关词素义若干概念的界定17-22
- 一、词素和语素17-18
- 二、词素和形素18-20
- 三、词素、音位、音节与字的关系20-21
- 四、词素义和语素义21
- 五、复合词素21-22
- 本章小结22-24
- 第二章 词的理据性与词素义24-38
- 第一节 关于词的理据性24-25
- 第二节 理据性与任意性25
- 第三节 词的理据性类型25-26
- 第四节 俄汉语词的理据性对比26-36
- 一、理据性、词义与词素义的关系26-27
- 二、理据分类的基础27-35
- 三、词的理据性特点35-36
- 第五节 词的理据性研究的意义36-37
-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认知视角下的俄汉语词素义对比38-66
- 第一节 选取视角的缘由38-39
- 第二节 范畴化与词素义39-45
- 一、范畴化的基本层次40
- 二、俄汉语表基本范畴的词素40-43
- 三、表基本范畴语义的词素在教学中的作用43-45
- 第三节 非范畴化与词素义45-49
- 一、非范畴化45-46
- 二、俄汉语类词缀的认知解释——非范畴化46-49
- 第四节 原型理论与词素义的多义性49-53
- 一、原型理论49
- 二、词素义多义性的阐释49-53
- 第五节 隐喻义与词素义53-62
- 一、隐喻53-54
- 二、俄语词素的隐喻义54-56
- 三、汉语词素的隐喻义56-58
- 四、俄汉语词素隐喻义的对比58-62
- 第六节 转喻义与词素义62-65
- 一、转喻62
- 二、俄汉语词素转喻义的对比62-65
- 本章小结65-66
- 第四章 称名视角下的俄汉语词素义对比66-74
- 第一节 从称名基础与称名特征阐释词素义66-70
- 第二节 词素的直接称名与间接称名70-73
- 一、直接称名与间接称名70-71
- 二、俄汉语词素的直接称名与间接称名71-72
- 三、俄汉语词素直接称名与间接称名的差异72-73
- 本章小章73-74
- 结语74-76
- 参考文献76-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小平;对比语言学的进展——《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读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2 曹广涛;对比语言学:欧化语料的影响与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杨自俭;关于对比语言学中的共性问题——《英语词汇系统论》序[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2期
4 张云;;对比语言学与大学外语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5 卓成;;《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一书简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陈玫;对比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1994年04期
7 黄清贵;英、日、汉语法中若干异同现象的对比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04期
8 曹春梅;对汉维虚词对比研究的一些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林忠;;英汉对比语言学在我国的最新发展[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黄国营;对比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8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国;;对比语言学方法论研究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巧云;;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慧琴;;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与翻译中一词多义的处理[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思考——第五届国际对比语言学大会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天清;;外语教学中的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7 冯智强;;道德之光燃起的智慧之火——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英汉对比思想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英;;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看《红字》的三个中文译本[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文雄;;对比语用学研究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杨自俭;;我们为什么倡导学习字本位理论(提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茶座”漫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郑辉;“信、达、雅”与翻译理论[N];福建日报;2003年
3 青岛海洋大学 杨自俭;借鉴和创造[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盛玉麒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料库方法:语言学研究的范式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志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贞姬;韩国语汉字形容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胡丽珍;《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轶;情感类同义词素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琳娜;清代新词新义位发展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娜;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斌;俄汉语词素义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张茜;现代汉语人体词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文婧;大力加强对比语言学学科范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曹润宇;对比语言学理论下的英汉姓名多维对比[D];河北大学;2009年
5 卢威威;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6 倪庆行;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字本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白萍;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汉语序的对比[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沈宇;汉韩英语词义对比研究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李爱英;朝汉翻译中的SOV形式与“把”字句的转换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李华;日本语教育(?)日中汉字音对照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俄汉语词素义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0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43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