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第一、二人称代词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本文关键词:俄汉第一、二人称代词非常规用法的语用分析
【摘要】:人称代词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语和汉语的人称代词都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人称代词的选择和使用不是随意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约定俗成。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会有意破坏其常规用法,揭示说话人的意图和语用效果。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人称代词 非常规指示指称 俄语 汉语
【分类号】:H35;H146.2
【正文快照】: 人称代词不仅是语法学研究的重点,也是语用学关注的焦点。在语法学中注重研究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变化以及其句法功能。然而在交际语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语法的变化,更要体会其语用效果。不同人称代词的选用在实际交际表达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俄语和汉语中,第一人称“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新佳;;人称代词的非常规语用指称现象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黄奕;白永权;蒋跃;;汉英访谈节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模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张春泉;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丽娜;从语用前提对称看等值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勃;索绪尔及其现代语言学思想试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刘旺余;;委婉语跨文化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魏月红;会话含义的语用阐释[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武斌;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高红云;注重语音教学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杨东芳;汉英双关语的语义文化对比及翻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谭颖沁;;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朱林;;本雅明翻译观与解构主义的形神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吴小梅;;Meaning and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丛梅;;双语词典中的“辞格”和“语域”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周红红;;文化特色词与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张毓瑾;;教学大纲与外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菁菁;;包涵文化语义的句子的翻译模式探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吕晓倩;;从功能语法中级阶与语言元功能的角度分析教师课堂语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婕;;浅谈外向型学习词典的例证安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董玉芳;;诗歌翻译,对等还是功能?——以许译唐诗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包桂兰;基于EPG的蒙古语标准音协同发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郑燕平;论全球背景下语篇翻译的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李郁;意识学习与学习策略使用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柴改英;英语广告语篇的同一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鑫;中医伏邪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宋继平;面向机器翻译的双语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会;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凝慧;从功能对等角度论商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一帆;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翻译思维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树;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沈炜;从美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侍意隐喻的作用及其理解过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赵明利;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桔元;;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关系建构功能——英汉对比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宁;;人称代词视角的选择与礼貌取向[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3 杨曙;;英语公益广告语篇中人称与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黄奕;白永权;蒋跃;;汉英访谈节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模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6 田海龙!300400;“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张春泉;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宏武;;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J];中国语文;2003年06期
2 范凤菁;;濮阳方言的人称代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3 杨林;;英汉人称代词对比及其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马海妹;人称代词混乱[J];咬文嚼字;1998年08期
5 张瑛;梁琳琳;侯敏;滕永林;;话题型微博中的人称代词特征及消解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杨晓丹;;人称代词的八大注意[J];初中生辅导;2007年Z1期
7 邓巧玲;;人称代词用法(一)[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0年Z1期
8 谭书勤;;人称代词需重视的几种用法[J];中学英语之友(上旬);2010年08期
9 聂敏熙;;略谈人称代词的活用[J];语文学习;1959年07期
10 ;人称代词的代前与代后[J];大学英语;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2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杨杰;;俄语人名称谓形式与人称代词ты/вы用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家永;略谈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活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鲍源远;“四书”人称代词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苗;汉法人称代词对比[D];山西大学;2011年
4 苍静波;汉语儿童人称代词习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萱春;《史记》中的人称代词[D];浙江大学;2008年
7 阮氏怀芳;汉越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殷庆栋;典型人称代词的汉日对译研究—从语用功能的角度[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罗敏;“人称代词+的+名词”与“人称代+名词”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洁;《世说新语》人称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23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92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