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个体特性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日语外教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4 21:26
【摘要】:2012年中国的日语外教人数为2372人,占日语教师总人数的14%(国际交流基金,2012)。这些日本外教为中国日语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异国工作的人会经历文化冲击,产生困惑或不安等负面情绪(Oberg,1954).研究表明这种因为文化冲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工作表现(Shay Baack,2006:Kim&Slocum,2008).来华的日语外教同样会遭遇文化冲击,而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就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其跨文化适应问题也应受到关注。另一方面,来华日语外教中,有些人能较好的适应中国,有些人却因无法适应中国而提前回国。即:日语外教在适应中国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本研究聚焦日语外教的这一跨文化适应的个体差异,探讨能较好适应中国的日语外教的个体特性以及对不能较好适应中国的日语外教可以提供的适应支援。所谓跨文化适应是指在跨文化接触中,个体在认知、情感、行动上的变化。由此可见,跨文化适应既表示一个过程又表示一种结果。本研究中的跨文化适应均指跨文化适应的结果。跨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指一种生活和谐、同时心理达到一定程度满足的状态,可分为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研究表明具有某种特定个体特性的个体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文化环境。人格和文化智力等个体特性能有效地预测跨文化适应状况(Elizabeth,2012).其中,人格是与时间和空间无关的一贯的行为倾向,作为个体的基本心理特性对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Berry,1997).本研究以大五人格理论,即以“外向性、诚实性、开放性、情绪不安定性、调和性”这5个特性对人格进行研究。另外,由人格是与时间和空间无关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可以看出人格是不能轻易进行干预的。另一方面,文化智力被定义为“在文化多样的情景中能正确理解文化差异,且同在母文化中一样灵活自如地发挥能力的特殊形态的智力”,包含元认知文化智力、认知文化智力、动机文化智力和行为文化智力四个方面,可以通过干预的方式得以培养和提高(Early Ang,2003).本研究以在中国高校任教的日语外教为研究对象,从人格和文化智力等个体特性的视角对其跨文化适应进行研究,探讨能较好适应中国的日语外教的个体特性,并从文化智力的角度,对存在适应困难的日语外教提出合理建议以改善其适应状况。另外,因为现存的社会文化适应问卷绝大多数为欧美文化背景下制作的产物,没有找到以中国文化背景下日语外教的社会文化适应问卷,所以在上述问题前,先通过对8名日语外教进行采访修订适合中国日语外教的社会文化适应问卷。之后,对95名日语外教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人格、文化智力和跨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如下:访谈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日语外教的社会文化适应和作为社会文化适应问卷在先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Black(1989)问卷的三个维度一致,即分为生活适应、交流适应、工作适应三个方面;具体的适应困难包含Black(1989)问卷的所有项目内容,且在此基础上增加“气候”、“交通体系”、“待客服务”、“工作的自由度”、“待遇”等中国日语外教特有的适应困难。因此,本研究在采用Black(1989)问卷所有项目的基础上,增添中国日语外教的特有适应困难的项目作为社会文化适应问卷修订版。问卷结果表明:人格的外向性、开放性以及调和性较高,情绪不稳定性较低,认知文化智力、动机文化智力以及行为文化智力较高的日语外教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国。其中,因为外向性、开放性、动机文化智力和跨文化适应的相关性较强,所以本研究在预测能高效适应中国的群体时,应将重点放在外向性、开放性和动机文化智力之上。此外,动机文化智力在外向性和跨文化适应(交流适应、工作适应、心理适应)之间,开放性和跨文化适应(交流适应、心理适应)之间,调和性和跨文化适应(工作适应、心理适应)之间有中介作用。换言之,人格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调和性是通过动机文化智力对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外向性、开放性和调和性较低的日语外教可以通过提高其动机文化智力的方式,改善其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本研究修订了在华日语外教的社会文化适应问卷,为今后研究在华日本外教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本研究明确了高效适应中国的日语外教群体的个体特性,可以作为预测跨文化适应的指标,对日语外教的选拔提供参考价值。此外,本研究从动机文化智力的视角并以本次研究结果为理论依据,针对难以适应中国的日语外教提出了改善其适应状况的建议和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康隆;论文化适应[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萍;孙芳萍;;跨文化适应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3 杨宝琰;万明钢;;文化适应: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世界民族;2010年04期

4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邓婷;;试论从解决文化差异到文化适应的问题[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6 陈国明;余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年01期

7 程雅丽;华锦木;;文化适应的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3年02期

8 祝婕;;论来华预科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年01期

9 郑士贵;文化适应对理解信任的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9期

10 曹云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严文华;;德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质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严文华;;日本留学生和工作者的跨文化适应:以上海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A];共识(2009秋刊02)[C];2009年

9 张智勇;;华中农业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刘新权 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N];中国企业报;2014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陈国明 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执行主席 廖静 译;跨文化适应是跨越文化边界的游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莫幸福;宗教发展与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张雷生 韩国柳韩大学、延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金荣渊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 任瑞阳 译;压力、适应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8 程菲 李树茁 悦中山 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适应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李可;失地农民怎样才能融入城市生活[N];中国社会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逊;数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国人新媒体使用与文化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杨燕;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先知;试析中国留美高校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对策[D];重庆大学;2011年

2 董会颖;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金安;在日中国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实证考察[D];湖南大学;2013年

4 李营;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佳鹏;上海市新疆中职班学生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蔡火林;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艳霄;壮族布岱族群女性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5年

8 丁方超;来华华裔留学生文化适应情况调g敫霭阜治鯷D];复旦大学;2014年

9 钱绘旭;东南亚留学生在云南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健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7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587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a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