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23:11

  本文关键词:《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罗生门》和《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品。发表于1915年的《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处女作。翌年作品《鼻子》的发表,使芥川一跃成为文坛新人作家。《罗生门》与《鼻子》两部作品语言犀利,心理刻画细腻,都是借助历史题材来影射资本主义社会下丑恶现实的作品。《罗生门》与《鼻子》在中国都有多个译本。其中,发表于1921年的鲁迅译本和1997年出版的林少华的译本特色鲜明。比较而言,鲁译本从形式到内容上力求保持原文特色;汉译多用白话文;译文中有少量的文姙残留。林译本则较充分发挥了译者的创造性;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汉语表达;并且,多用意美、音美的美文表达方式。虽然原作相同,但鲁迅与林少华的汉译本却呈现了大相径庭的译文风格和特征。 功能目的论强调的是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一理论对于研究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总结鲁译本和林译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围绕时代背景、译者翻译观和目标读者这三个角度,探讨两个译本各自特征的形成原因。 本篇论文在第一章中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功能目的论以及针对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鼻子》的相关先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篇论文的视角和立场。第三章对功能目的论及功能目的论对于《罗生门》和《鼻子》的汉译研究的适用性做出了综述。第四章基于目的论的框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了鲁译本和林译本各自特征。第五章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围绕时代背景、译者翻译观和目标读者三个要素来分析鲁译本和林译本各自特征形成的原因。第六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 本稿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鲁迅与林少华的汉译本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形成,与其翻译的年代即时代要素、二者的翻译观念、以及二人所设定的目标读者的不同有密切关系。首先,林少华翻译芥川这两部作品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当时中国的现代汉语不仅普及且词汇极其丰富;早于林少华近70年即于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翻译芥川作品时,汉语的文姙表达还比较普遍。其次,鲁迅的“力求保持原作风格和特征”的翻译观,让其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而林少华对“译者创造性”的推崇,使其译本出现了“化境”般的艺术表现。此外,鲁译本中的白话文和林译本中的美文的运用,是在对各自目标读者的设定之后,为普及白话文或展现文学之美这一主旨而运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 文姙的残留 多样的表现 美文的多用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I046
【目录】:
  • 要旨5-7
  • 摘要7-10
  • 第一章 序娭10-13
  • 1.1 UO楲の提出10-11
  • 1.2 研究意─饶康

    本文编号:311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11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9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