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中日同形词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作用

发布时间:2017-05-18 07:21

  本文关键词:中日同形词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文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因此,中日同形词的运用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件看似容易的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知识,按照中文词义、表达方式等来理解中日同形词,这大大促进了学习效率。但与此同时,即使是字形相同的汉字,在词义和表达上也往往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在实际运用中出现误用。从二语习得的观点来看,母语干涉是导致该误用的重要原因。 对中日同形词误用的研究至今屡见不鲜,但多从中日词义辨析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众所周知,影响词语表达方式的因素除了词义之外,还有词语本身的性质,即词性。因此,本稿以同形词的词性差异为焦点展开了论述,并从二语习得的视点出发,阐明了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掌握同形词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具体来说,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考察了同形词词性学习过程中的母语影响,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考察了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和使用状况。最后对误用倾向、误用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教学建议。 首先,为考察同形词词性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对选定的中日同形词在两国语言中的词性分别做了调查统计,并按照词性一致(s’)、类似(o’)、不同(d’)划分成了三类。其中词性一致(s’)的达到了46.25%,词性类似(o’)和词性不同(d’)的分别占有48.31%、5.44%。由此可以看出,在同形词的词性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略大于正迁移作用,词性差异导致的误用广泛存在,不容忽视。 接下来,为进一步阐明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和使用状况,对西南交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日语专业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大致如下:从学习意识来说,两大学的调查结果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大多数学习者都能意识到同形词的词性差异,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忽略掉词性差异。从使用状况来说,受母语的干扰,词性差异导致的误用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很常见,但大多数误用会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减少。其中,日语中作名词,中文中作形容词使用的同形词对学习者来说难度最大且不易掌握。其次,日语中作名词,中文中作动词使用的同形词和日语中作名词,中文中作名词、动词使用的同形词也常被学习者误用。另外,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对误用原因进行了剖.析。 最后,基于上述考察结果,本稿从日语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日语教学有所启示。具体方案如下:①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努力克服同形词学习中过度依赖母语的心理;②根据学习阶段作出相应指导;③将母语干扰大的部分设定为教学重点;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 词性 二语习得 母语的迁移作用 误用 教学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6-8
  • 要旨8-12
  • 第1章 序论12-19
  • 1.1 研究の意义·目的12-13
  • 1.2 先行研究13-18
  • 1.2.1 先行研究の视点13-17
  • 1.2.2 先行研究の问题点17-18
  • 1.3 本稿の视点18-19
  • 第2章 本论19-70
  • 2.1 中日同形语及び品词分类基准について19-23
  • 2.1.1 中日同形语の概念と判断基准19-20
  • 2.1.2 两言语の品词分类基准20-21
  • 2.1.3 本稿の研究范围21-23
  • 2.2 中日同形语の品词性习得における母语の影响23-37
  • 2.2.1 第二言语习得の视点から中日同形语を见る23-24
  • 2.2.2 中日同形语の品词性に关する对照分析24-37
  • 2.2.2.1 中日同形语の分类24-26
  • 2.2.2.2 采录された中日同形语の品词性の对照リスト26-30
  • 2.2.2.3 デ一タ分析30-37
  • 2.3 品词ズレによる中日同形语の误用状况37-66
  • 2.3.1 アンケ一ト调查37-44
  • 2.3.2 调查结果及び分析44-62
  • 2.3.2.1 中日同形语の品词性习得に对する学习者の意识44-47
  • 2.3.2.2 误用分析47-62
  • 2.3.4 误用原因62-66
  • 2.3.4.1 学习者侧63-64
  • 2.3.4.2 言语间のエラ一64-65
  • 2.3.4.3 言语内のエラ一65-66
  • 2.4 第二言语习得の视点から教育现场への提言66-70
  • 第3章 结论70-72
  • 谢辞72-73
  • 注释73-74
  • 参考文献74-77
  • 修士学位在学中vz表した娭文77-78


  • 本文编号:375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75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0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