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02:15

  本文关键词: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承载了文化,也参与了文化的建构,因此要深刻理解汉民族的文化,就必须深刻了解其语言及其特点。但对特点的了解需要通过对比,因为一切特性都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得以凸显,“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朱德熙,1983)。对比的对象可以是迥异于汉语的西方语言,也可以是与汉语看似“同文同种”的其他东方语言,譬如日语。本文选择了后者。因为“似是而非”更容易导致误解。因此本文以同为东方语言的汉、日语言对比为手段,尝试性地探讨了汉语的民族文化特性,认为:相对于日语关注个体内心情感真实表达的情感内向性而言,汉语注重对人物事件作社会价值评判的文化特性可以称作“社会外向性”。但“社会外向性”只是汉语对比对生性的一个表现,而注重在相互参照、相互对比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在语言表达中追求匀称相对、相承相生的对比对生性才是汉语的本质性民族文化特性。因为它不仅广泛表现于汉语(如汉字、成语、谚语、惯用语、传统诗歌、对联等)中,而且还广泛表现于汉民族精神活动的方方面面(如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和道教对世界的把握等)。而其所以形成,或是缘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对关系的重视和对和谐关系的追求。
【关键词】:语言文化 汉日比较 汉语对比对生性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6;H3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9
  • 核心概念解释9-11
  • 目录11-14
  • 绪论14-28
  • 第一节 汉语文化研究的意义14-24
  • 一、语言文化研究的可能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4-20
  • 1. 工具论15-16
  • 2. 载体论16-18
  • 3. 参与建构论18-20
  • 二、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性20-21
  • 三、汉语民族文化性研究的意义21-24
  • 1. 世界语境下汉语民族文化性研究的意义21-23
  • 2. 国内再认识汉语民族文化性的意义23-24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24-25
  • 一、特点的发现——比较24-25
  • 二、语言学的定性、定量分析25
  • 三、文化学的阐释25
  • 第三节 比较的对象——看似“同文同种”的日语25-2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28-42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研究28-31
  • 一、中国文化的研究28-30
  • 二、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30-31
  • 第二节 汉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31-37
  • 一、相关著作31-34
  • 1. 汉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31-33
  • 2. 比较与交叉学科研究33-34
  • 二、相关论文34-37
  • 第三节 日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37-42
  • 一、日本文化的研究37-38
  • 二、日语的语言文化学研究38-42
  • 第二章 汉语关注社会评判的社会外向性42-78
  • 第一节 日语关注内心情感真实表达的情感内向性42-52
  • 一、日语中的民族文化传统42-45
  • 二、日语关注内心情感真实表达的情感内向性45-52
  • 第二节 汉语关注社会评判的社会外向性——以《三国演义》的日译为例52-78
  • 一、社会外向性于信息不等量传递中的流失53-66
  • 1 名词53-62
  • 2 动词62-65
  • 3 形容词65-66
  • 二、社会外向性于信息等量传递中的保留66-73
  • 1 汉语的借用67-72
  • 2 以词组等其他方法译出72-73
  • 三、社会外向性在中、日文学中的表现73-78
  • 1 社会外向性于日本文学中的缺位73-75
  • 2 社会外向性于中国文学中的表现75-78
  • 第三章 汉语的对比对生性78-120
  • 第一节 汉语社会评判性中的对比对生性78-84
  • 一、何谓“对比对生性”78-79
  • 二、汉语社会评判性中的对比对生性79-84
  • 第二节 汉语成语形式表现上的对比对生性84-101
  • 一、四言定位——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形式上的表现84-96
  • 二、两两相对——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结构上的表现96-101
  • 第三节 汉语成语意义表达上的对比对生性101-115
  • 一、相承相生——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意义表达上的体现101-112
  • 二、对比对生——对比对生性于汉语成语事物把握上的体现112-115
  • 第四节 汉语的对比对生性115-120
  • 第四章 汉语对比对生性的成因120-164
  • 第一节 汉语对关系描述的重视120-121
  • 第二节 汉语对事件叙述的重视121-158
  • 第三节 汉语对比对生性的形成原因158-164
  • 附录一164-174
  • 附录二174-182
  • 附录三182-234
  • 附录四234-250
  • 参考文献250-260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260-262
  • 致谢262-264
  • 个人简历264-2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清格尔泰;关于汉字的多语言适用性[J];汉字文化;1996年01期

2 君言;外交语言拾趣[J];领导科学;2002年21期

3 丛长福;方块汉字是地球文明的智慧奇葩[J];求是学刊;1990年05期

4 高宝兴;汉字在日语中的利用与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年02期

5 陆小明;从汉英缩略词语的异同谈对汉字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6 李行健;惯用语的研究和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1期

7 零宏惠;外交委婉语的语用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王贵元;;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J];中国语文;201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4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504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c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