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小语种论文 >

朝汉致使范畴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4:07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类型学理论和对比语言学理论,通过朝汉致使结构的对比,梳理朝汉致使范畴的共性与个性,分析致使结构形成的内部机制,进而从朝鲜语反观汉语致使范畴的特点。创新点有四:1、对朝汉致使范畴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对比,这是前人尚未做过的。2、运用类型学理论揭示了朝汉致使结构形成的内部机制;3、首次通过隐性和显性的映照,分析了汉语致使范畴的特点。4、许多语料是从大量文本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原创性。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通过朝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梳理朝汉两种语言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能够深化对朝汉致使范畴的认识。2、通过揭示朝汉两种语言致使范畴的内部形成机制,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致使作为语义语法范畴的本质特征,具有类型学理论的价值。3、该成果对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绪论。确定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意义;简述朝鲜语和汉语研究致使范畴的概况;介绍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指出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第二章朝汉致使范畴基本特点。文中将朝鲜语致使结构分为分析型、形态型、词汇型三类,分析型还包括“-ke hata”致使结构、“-sikhita”致使结构等。汉语致使结构分为分析型、词汇型两类。分析型包括兼语致使结构、“使”字致使结构、“把”字致使结构、“得”字致使结构、倒置致使结构等。词汇型包括述结式致使结构和使动词致使结构。本章对这些致使结构的句法及语义特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第三章朝鲜语致使结构与汉语的对应。本章考察了朝鲜语两个分析型致使结构以及形态型致使结构在汉语的对应形式,并对这些结构形式的句法及语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朝鲜语的致使形式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有:兼语结构、“使”字结构、“把”字结构、“得”字结构、倒置结构、述结式、使动词以及“给”字结构。 第四章朝汉致使结构语义关系对比。分析了致使、使令与允许义在朝汉两种语言致使结构中的不同分布;揭示了直接致使和间接致使在朝汉两种语言致使结构中的表现。 第五章朝汉致使范畴形成机制的类型学分析。文中先分析了阿尔泰语系语言致使结构和汉藏语系语言致使结构的类型,为分析朝汉致使范畴形成机制提供参照点。然后分析了朝汉语致使结构类型的发展,并揭示了朝汉致使范畴形成的内部机制。 第六章从朝鲜语反观汉语致使结构的特点。本章在前五章分析的基础上,从朝鲜语反观了汉语致使结构的特点。论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致使结构的特点:1)汉语致使结构的隐性特点;2)汉语致使结构语义表达的精密性;3)词汇型致使结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七章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今后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正文后附有参考文献。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通过隐性和显性的映照,挖掘表面上看不到的语言现象。朝鲜语的致使结构是显性的,而汉语致使结构是隐性的。从朝鲜语角度考察汉语,分析汉语致使结构的特点。 2.通过描写与解释的结合,梳理朝汉两种语言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深化对朝汉致使范畴的认识。 3.采取系统参照法,把致使结构放在相关句式中去考察,将共时与历时、句法与语义结合一起研究。还通过多种语言的对比,多角度地揭示致使结构的本质。 4、以类型学理论为指导,着力揭示两种语言的内部机制及外部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日;朝鲜语“V+■■■”与汉语“V+下来”的对比[J];东疆学刊;2005年01期

2 金石;崭新的探索可喜的进展──评介《朝鲜语和汉语关系调查》[J];汉语学习;1996年03期

3 太平武;朝鲜语命名句及其在汉语中的对应[J];汉语学习;2005年03期

4 许璧;朝鲜语中的汉字词——论汉语和日本语对朝鲜语的影响[J];汉语学习;1991年02期

5 玄贞姬;;汉朝颜色词群造词类型对比[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瑜;;试谈运用英、朝、汉语对比法进行公共英语教学[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7 季永海;;《清语老乞大》研究[J];满语研究;2007年02期

8 柳英绿;;汉语“在+NP”和朝鲜语“NP+位格或与格”的对比[J];语言研究;1985年02期

9 朴泰衡;谈词汇教学中思维方式的转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赵玉祥;;《心弦》何必用朝鲜语[J];电影评介;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金永寿;;中国朝鲜语规范化方向与规范原则思考[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5 陈卓铭;伍丽梅;张秋梅;;汉语Broca失语患者的字词加工研究[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二春;梁洁;;汉语数字式略语英译研究——说“三”道“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丁_g藻;;汉英关系从句不对称中的共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吴志勇;蔡莲红;陶建华;;基于汉语韵律参数的语音基元选取[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3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大家都来学汉语[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韩国学生邕城学汉语[N];南宁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黄悦平 通讯员 涂萍 徐春梅 张炎;一群洋学生 韶城学汉语[N];韶关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飞 实习记者 李鹤琳;听外国人用汉语合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记者 冯俊扬 宋洁云;阿孔子学院想办汉语会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海月;朝汉致使范畴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马英美;改革开放后中国朝鲜语新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3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4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9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海燕;汉朝拟声词的对比与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朴贵花;语言接触所致的语言变异个案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余朝国;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居设;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10 宋帆;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和泰语量词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4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724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3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