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低碳经济论文
本文关键词: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您现在的位置:上海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
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
发布时间:2013-07-29 点击次数:次
一、经济高碳化的形成机理气候这一环境要素处于共有状态,具有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属性,微观经济个体几乎可以不花费任何成本就能获得环境要素。企业和个人持续的生产生活会增加碳排放量,引起气候变化,出现负外部性。在分散决策下,只要能持续获得利润或效用且环境成本由全社会分担,无节制的碳排放行为就会继续进行,其结果就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正是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扭转经济高碳化的局面,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因此,虽然低碳经济是一个宏观或者说是显化的概念,但是它的形成却源于企业和个人这一微观层面,并通过产业、区域等中观层面传导至一国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以及全球这一宏观层面 。
从微观层面来看,经济高碳化是在分散决策的经济体制下( 即市场经济体制) ,微观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哈丁于 1968 年提出的“公地的悲哀”能解释这一问题。假定在某一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分散决策的企业 i( i =1,2,3,…,n) ,各自的产量为 Qi,每件产品的图 1 经济高碳化的形成和传导机理市场价格为 P,收益为 Ri= P·Qi; 再假定生产中释放的碳排放量 Gi与产量 Qi的关系为 Gi= g( Qi) ,且由于碳排放会引起当地气温的变化而带来损失,出现社会成本 Ci= eci( Qi)( e 为损害系数) 。为达到规模效应,企业增加产量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 企业收益增加,产生额外的“正”效应; 碳排放量增加,引起整个区域气温的上升,产生“负”效应。将两种效应合计,企业在比较成本收益后,很容易得出继续增加产量的结论,因为增加的收益归单个企业所有,而引起气候变化造成的社会成本却分摊到每个企业身上,实际上 i 所承担的“负”效应只占很小比例。同理,把 i 替换为个人,Qi替换为消费量,P 替换为边际效用,也能得出个人会继续增加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结论。因此,尽管微观经济个体知道其增加碳排放的行为会引起气温上升出现负外部性,长期来看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但只要这一负外部性造成的成本不计入企业的生产函数和个人的效用函数之中,且收益归己所有、危害由所有人分担,微观经济个体会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利用非人格化的市场机制,继续无节制的碳排放,由此形成微观层面的高碳化。
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微观层面的高碳化将传导至中观层面,形成中观层面的高碳化,在区域上表现为大量城市公共经济能源的消耗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城市发展高碳化,在产业上表现为化工、钢铁等行业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工业高碳化。仍以企业为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些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产生集聚效应,并为该区域带来收益 a。
nRi。但是,由于没有碳排放约束,伴随企业和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区域碳排放量也在上升,引起气温变化,由此造成的社会成本为 a。
nCi,那么整个区域的积累效应则为 a。
n( Ri- Ci) 。如果这一区域的企业都出于私利不断增加产量,气温会越来越高,直至超过环境承载力,甚至出现负收益的极端情况,即 a。
n( Ri- Ci) <0。
如果中观层面的高碳化继续扩大,传导至宏观层面,将形成一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高碳化。
进一步地,如果把上述区域看成全世界,每个企业看成一个国家,只要没有全球性减排协议安排,只要部分高碳排放国家的利己行为产生的环境成本由全人类分担,那么这些国家就没有动力主动减排,全球气候变暖就会成为“公地的悲剧”的真实写照,最终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每个国家都会蒙受巨大损失。有研究表明,温度上升 3℃导致的损失占 GDP 的比重,中国为 13. 71%,日本和欧盟均为 10.57% ,美国为 9. 92% 。因此,经济高碳化不可持续。为治理这类问题,哈丁开出的药方是“对公共协议之事施以公共强制力”,即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法律法规等方式制定政策。
二、经济高碳化的治理:政策层次、政策工具与政策链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经济高碳化的根源在于分散决策下市场经济个体的无约束行为。而这一微观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约束或者受到正向激励,将会传导至产业和区域层面,显化为宏观经济的高碳化,甚至出现气候变暖,影响代际福利。因此,治理经济高碳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全面减排,又要考虑区域发展、企业生存和个人消费。那么,治理政策应该涵盖宏观指导、中观发展和微观操作,还要约束和激励并存,由此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激励相容的低碳经济政策链。
( 一) 低碳经济的政策层次虽然碳排放来自于企业和个人,会传导至中观、宏观层面,但是制定治理政策,顺序却是反过来的: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国情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和碳减排目标,制定宏观政策; 其次,从区域和产业经济、某功能领域实际出发,制定中观政策; 最后,根据上述指导性政策,制定可操作的、针对具体功能领域和经济个体的微观政策,形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政策体系。它是政策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局部决策与总体决策目标一致,与技术经济分析标准一致。
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经济政策。即低碳经济总体战略和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方向性、纲领性、指导性作用,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低碳经济的总体规划、蓝图、碳减排目标和发展低碳文化等方面的政策; 二是类似于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如全国性的低碳能源战略、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碳减排的财政支持政策、碳贸易和碳交易市场政策等。
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经济政策。即在某功能领域或区域内起着基本指导作用的政策,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它对宏观政策起着支撑作用,对微观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政策,包括低碳产业政策、可再生能源及相应的技术政策、区域性低碳城市政策、低碳或循环经济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某个区域或行业签订自愿碳减排协议的政策等。
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经济政策。即针对具体功能领域或微观经济个体的执行政策,是低碳经济的具体操作。分为如下四类: 一是具体功能领域方面的政策,如具体能源标准和能源技术政策、低碳社区和低碳建筑政策; 二是针对企业的政策,如鼓励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延伸生产者责任政策,以及对具体某一类企业征收碳税或补贴的政策; 三是针对家庭、个人的政策,如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政策; 四是鼓励环境类非正式组织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上一篇: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下一篇:低碳经济与发展低碳建筑的关系
相关内容
本文关键词:经济高碳化形成机理与低碳经济政策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5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235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