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发布时间:2016-10-04 00:00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近年来,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这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认识新媒体发展规律,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开展探索实践,真正贴近企业、贴近职工、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职工思想建设水平。

  开展好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好思想建设、文化宣传、行为引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团结人的作用,实现职工队伍稳定,为全面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直达个体的优势,将其作为加强职工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是与职工思想动态紧密结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准确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好“微话题”“微直播”“微视频”等方式,吸引职工关注,了解职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期盼什么,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职工忧患、竞争、责任、服务意识,加强与职工的立体化互动,在问答中传递正能量、消除质疑焦虑、实现价值引领。二是与服务品牌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开发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平台等途径,准确定位服务品牌的传播对象、主题风格,实现服务品牌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三是与服务职工紧密结合。坚持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对外展示成绩、树立形象的原则,立足服务大局,准确界定内外宣传的定位,及时向职工宣传企业发展成果,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主题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传递政策解读、法律法规及案例解析、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信息,保障职工对企业改革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知情权。

  创新沟通方式,响应职工精神诉求。运用新媒体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职工关切,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一是树立平等交流的新思维。在利用新媒体载体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同时,利用官方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定期设置活动议题,开展“微讨论”活动,增强新媒体时代职工思想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时收集职工意见建议,引导职工畅所欲言,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职工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引导职工群众理性思考和判断。二是及时回应职工诉求。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通过发送祝福短信等方式,更好地彰显人文关怀。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交流,开展网上咨询受理,及时了解职工困难和需求,主动为职工代办相应事务,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关心在先、关注在先、化解在先,引导职工走正路、明事理,进一步增强队伍向心力。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坚持“面对面”和“键对键”相结合,借助即时通、QQ、微信等聊天工具,做好思想疏导;利用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微电影等形式,举办“职工网上健康讲堂”,普及职业病防治、心理健康、女职工劳动保护等知识,线上线下共同发挥作用,做到相关知识入耳、入脑、入心。

  强化互动交流,激发职工队伍活力。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双向互动的特性,将其渗透到企业管理活动中。一是满足职工学习工作需求。结合烟草企业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进,面向全员普及相关知识,以职工需求为出发点,重视阅读体验,增加互动频次,着力打造职工乐于参与、主动融入的媒介载体。二是拓展服务功能。要注重新旧媒体的融合,坚持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服务职工生产生活,努力把新媒体打造成传播理念的渠道、倾诉心声的平台,激发职工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职工工作和生活。三是突出企业文化理念传播。充分认识新媒体发展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围绕职工愿意参与、易于互动的载体,开设“网上道德讲堂”,宣传模范先进的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结合企业文化理念,做优做强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自媒体品牌,积极开辟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栏目,优化内容设置,增加关注人数,使新媒体成为传播企业文化、服务品牌发展、加强思想教育的有效媒介,开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主动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地。

  与此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头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平台,把握新媒体舆论导向,改进和创新网络宣传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对职工网络媒体行为的分析研究,及时发现职工思想问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学好新媒体知识,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为职工服务。

  [福建厦门市局(公司)]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30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