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生教育探究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 要: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成长过程中受虚拟环境的影响增强,这对传统高校新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主要从学生工作的实际出发,通过梳理高校新生教育的现状,分析新媒体技术手段对新生教育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创新高校新生教育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新生教育
随着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广泛普及,新媒体成为日渐重要的传媒渠道。此种情形下,信息的交互模式、传播路径以及传递效率较之以前都有了较大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深远的影响,这在新一代高校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新媒体环境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新生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高校打破既有模式,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实现更加即时、便捷、有效的新生教育提供了可能。本文旨在讨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生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新生入学教育实效的可能路径和方法。
高校新生教育的现实特点
近年来,高校新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为大家所深刻认识,其内涵和外延也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高校新生教育逐渐从日常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变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项目,呈现出显著的特点。
1.实施主体重心下移
处于教育管理服务一线的各基层院系,对各院系自身的学科建设、教学环境、培养方案、学生基本面貌以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都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和把握,能够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面开展更精准有效的工作。因此,各基层院系在新生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学校主管部门则从原来的具体组织实施者逐渐变为策划指导支持者。通常学校主管部门制定新生教育的指导方案,并负责组织校史教育、消防安全、图书馆使用等全校性的“通识”类活动,各学院则依据自身实际,负责制定更精细具体、特色深入的学院新生教育方案并实施。
2.涵盖内容广泛
在较早时期,新生教育更多侧重中学和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衔接,活动形式多为讲座参观,意在讲解说明,如在图书馆进行讲座等;而现在,新生教育的功能远不止高中与高校的衔接,而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点,不仅要促使新生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方式来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而且还要为新生大学期间个人成长、成才及未来为民族、国家作出贡献确立基调、打好基础。因此,高校新生教育的内容包括适应性教育、爱校荣校教育、人生规划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团队组织教育、守法教育等,这几乎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涉及学生思想、品行、素质、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且部分内容的时间跨度可一直延续到学生完成学业。
3.实施形式延展
随着对新生教育定位和功能认识的深入,新生教育现在一般采用集中密集教育和延展过程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以往新生教育一般多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内进行,现在新生教育时间普遍延长,由新生报到后一周内,延长至十数天、甚至一个月乃至一学期;集中密集教育能统筹协调学校各部门,将学生入校学习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传达给学生,一方面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减少学校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成本;另一方面也为让新生更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同时,延展教育时间,加强过程教育,根据学生入校后思想、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能进一步增强新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4.线性互动增强
目前,高校新生教育除了开学典礼、专家讲座、新生班会、组织参观、观看演出等传统形式,现在也注重增强互动性和教育对象的参与性,如组织新生家长会、组织新生文体赛事、让新生自行策划组织活动等。这样,既保证了信息有效传递和覆盖,也突破了单向输入模式,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率。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新生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传统交往模式逐渐被打破,每个独立个体都是信息发布、传播和接受的节点,他们不再需要借助传统的信息传递中介,也不再依赖过去的权威发布,所有节点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同时也是特异性、差别化的。这种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呈现出扁平交互、去权威化、双向传导以及突出个性等新特点,在更加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更加强调尊重、平等、个性和互动等理念。显然,这种随着新媒体技术手段成熟而不断深刻变化的新型人际交互关系,正“润物无声”般全面深入地影响着年轻一代,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模式、交往习惯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地,大学校园在物质、人文环境方面也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1.“虚拟教育场域”①逐渐形成与发展
随着PC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虚拟环境逐渐成为教育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个高校都在逐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硬件设施来看,高校可供学生使用的公共计算机数量逐渐增多、无线网络覆盖面积扩大以及教育网网速的提升都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从软件设施来看,高校推进信息化的理念使得课程作业、讨论等环节、校园生活服务(如饭卡充值等)等逐渐网络化,新媒体成为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技术平台;网络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原有教育场域的基础上嵌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块,技术手段的成熟使得学生对网络环境的依赖逐步增强,网络环境中的规则和行为也成为了教育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突破传统的新型校园交互模式
网络的使用和普及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进而推动了新型校园互动关系的形成。传统的高校生活因为其特定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交互关系主要以线性交往为主,师生关系、室友关系、党团班关系等组织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强。随着新媒体手段的普及,高校生活突破了原有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模式由传统的“权威发布”变成了“多点发布”,这意味着在不产生信息减损的情况下,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效率有了极大提升,因而个人人际交互网络由线状逐渐向点状发展,个人交往范围向外拓展,交流时间更加灵活,交际过程逐渐产生了碎片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给新生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是对新生教育实施主体的挑战。新媒体的出现逐渐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权威发布模式逐渐被打破,滋生了大量依附或独立于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就新生入学教育而言,这种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入学前通过QQ、微信等方式加入了由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社交群落,他们关于学校及学校生活的第一印象主要通过该渠道获得。而新生入学之后通过组织渠道正式发布的大量信息反倒成为了补充甚至是印证。原来新生教育实施主体—校方和各院系“唯我独尊”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通过“民间”组织有了更多信息来源,他们获得的大学生活印象也突破了原来的单一角度(官方渠道),是多角度、全方位、大信息量的。但同时,这些来自非正式组织的信息又可能是零散片面、个人化,甚至真实性不足的。这不仅给初入大学的新生们甄别信息以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大学学习生活面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成长计划造成了困难,而且也给传统的新生教育实施主体单位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正式组织对新生的影响从入学前开始,其功能逐渐从迎新团体转变为“熟络的朋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继续发挥着交流互动、组织凝聚、同伴教育的作用。
二是对新生教育内容的挑战。传统的入学教育主要是对学生高校生活适应、思想引领等方面的教育,旨在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学校生活,树立远大的成才目标。新媒体环境下,带有“私人定制”特色的新生社交对新生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信息传媒背景下,高校新生与周围特别是社会的交互性加强且个性化明显,每一位入学新生都有自己独立的社交圈和信息收集渠道,不同学生之间的社交圈层可能相互交叠但仍特点鲜明。现在,每一位新生的社交线相较之前都更为“隐蔽”,其个人实际情况和成长诉求也变得复杂而多元,如果高校及高校辅导员不能适应这种形势,不能及时准确掌握本院系入学新生的基本特点,就很难提早发现新生个体中存在的问题。新生教育,尤其是细致深入的安全健康及思政教育,实效性就很难提升。
三是对新生教育方式的挑战。新生教育主要是完成新生入学后的新生适应、生涯规划以及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传统上一般采取集中教育、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的方式。但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诉求逐渐个性化,在代际特征逐渐突出的同时,同一代际内学生的诉求也有很大不同。学生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交互性和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学校、辅导员的主导地位在逐渐地削弱。由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学校统筹安排的新生教育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减弱,学生在新生教育中的主体性逐渐增强。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交互性。同时,由于其本身碎片化的特性,新生教育的传统方式日益受到冲击,必须作出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生教育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媒体技术手段带来的从器物到理念全方位的变化,高校新生教育应顺时而为、顺势而动,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呼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要求变化,建立调整高校新生教育的新理念,积极创新教育新模式和新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
1.树立“四全”育人,特别是全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全环境育人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以主体、客体、内容、形式等来对新生教育的各环节进行区分,但由于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人际交互突破了现有模式,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形成了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的入学教育网络。这些特点为新生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树立“四全”育人理念是新媒体环境下新生教育的要求。“四全”育人理念,特别是全环境育人理念突破了现有瓶颈,从学生个人出发,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平等、交互、开放和多元的文化要素,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顺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充分重视“全环境育人”理念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并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育人环境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主动培育契合高校育人理念的新环境,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境育人”理念的实施提供更深刻广泛而切实的育人平台。[1]
2.发挥主体作用,创新高校新生教育的模式
新媒体手段的丰富使创新入学教育模式的条件逐渐成熟。现有新生入学教育主要以“学校—学生”的互动模式为主,形式上多采用讲座、讨论、报告、学生活动等,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可以选择通过BBS、微博、微信、短信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新媒体手段可以有效任意连接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多个主体,为更好地发挥教育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平台。
因此,高校教育工作团队需要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积极跟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掌握育人新手段、新方法,形成线上线下、主体客体多维互动,宣讲领悟、传授自省循环提升的教育模式。例如:随着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正在逐步实现普及化。高校应注意运用这些最前沿技术手段,根据学校的空间布局和新生教育的战略规划,构建良性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这种互动不单单是将传统的模块放到网络上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将其组合到现有模块中。例如:可以利用正在普及的VR、AR技术更好地为新生教育中的爱校、荣校教育服务,将传统素质拓展和举办讲座、参观的时间释放出来,重新排布新生教育整体规划等。
3.拓展“第三课堂”,扩展入学教育的范围和空间
新媒体环境下学校的新生教育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为提高入学教育效率和增强入学教育影响力提供了可能。新媒体环境下,新生的入学教育可以借助新的传媒平台来完成,这就意味着传统集中教育的形式可以转变为模块化的处理,将传统新生教育的内容按照自身特点合理排布,真正实现贯穿学生成长始终。例如:通过入学前建立新生群,可以将传统新生教育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教育提前至入学前,进而有效地防止学生在入学后、新生教育完成前这一期间内出现意外的可能;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可以第一时间将暑假学校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们传递,进而为入学后的爱校、荣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基础。同时,新媒体还拓展了新生教育的空间维度,借助网络平台高效、即时的特点,新生教育可以突破教室、讲师、学校的限制,在任何地点,通过接收信息,进行互动。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实际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新生教育的边界,营造了浸润式教育氛围。
注释:
①“教育场域”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张勇.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33—36.(作者:姚静仪 张辰,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教育》杂志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3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