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3 08:15

第一章 导论

笔者认为,高校的公民身份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契合了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最基本精神。高校应该密切关注自身与社会的命运,用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它需要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民,他们可以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又具备优秀的德行与操守,懂得如何追求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世界。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绝不意味着对至善、道德的背离,对学生操守与品质的塑造也绝不意味着高校与世俗的隔绝。高校的公民身份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对融合与平衡的追求,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响应了国际上近来年呼吁的“世界公民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作为社会公民中坚力量的高校学生政治投票率逐年下降,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盛行之下的政治与公共生活冷漠问题不断地拷问着高校的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也愈加开放,大量的公共空间被释放。人们的民主意识也不断地觉醒,要求参与公共生活、影响政治决策的心愿也日益强烈。但是也常常因为民主知识与参与能力的匮乏,出现极端捍卫自身观点与利益的非理性行为。人类美好的终极价值常常因为脱离实际的环境,显得遥远而空乏。高校学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即将完成对这个世界稳定的理解,奠他们一生思考、判断、行事的准则。因此,开展高校公民身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国际社会以及当下中国的研究者,纷纷对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与评测。

...


第二章 方法论: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主要精神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具体来说,随着 12 世纪欧洲自治城市与经济活动复苏,公民角色实际上就是市民。市民其实就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商人,在获得了一定的财富后,又开始忌惮国家对其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威胁。自由主义之父洛克(John Locke)用其经典的自然法理论解决了这一困境。洛克认为个人的权利是固有的自然的,但国家的存在则是人们让渡一部分惩罚犯罪和赔偿的权利,同意其缔结的基础之上的,“政权的一切和平的起源都是基于人民的同意的”87,因此国家权威不能侵犯个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权,相反,国家的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用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正如威廉•皮特(William Pitt)的慷慨陈词:“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间门槛已经破损了的房子。”88因此,这一阶段公民角色表现为既拥有财产,又让渡一部分权利、服从国家、受到国家保护的市民。

第二节 发达国家公民身份教育的主要精神

另外,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Educational Achievement,以下简称 IEA)也对公民身份教育的主题进行了相似的划分。IEA 自 1971 年开始着手研究世界 9 个国家学生的公民教育状况,直到 1999 年,正式发起公民教育研究项目(Civic Education Study,简称 CIVED),参与国增至 28个。到 2009 年,IEA 基于 CIVED 的研究成果与框架再次发起研究,项目名称变更为国际公民与公民身份教育项目(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简称 ICCS),参与国也进一步扩大到 38 个,其中包括了中国台湾。2016 年的 ICCS 也已经启动,研究的框架基本沿袭了 1999 年的 CIVED 项目与 2009 年的 ICCS 项目。正如前文所述,自 2009 年起,研究的名称从过去的公民教育转变为如今的公民身份教育。ICCS 项目“报告了学生对核心概念、与公民身份有关的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价值信仰、态度以及行为”216。同样将公民身份教育的主题划分为学生对公民身份有关知识的掌握,对普遍价值的态度以及参与公共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情况。

第三章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及其影响因素问卷编制..........101

第一节 问卷指标体系的构建..................101
第二节 问卷调查对象与施测过程...................111
第三节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调查问卷》的检验................113
第四章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127
第一节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现状.....................127
第二节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影响因素.............140
第三节 本章小结.................178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179
第一节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路径构建...........................179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86

第四章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现状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每题平均值为 3。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每题平均得分 4.06,其中公民知识平均得分 3.92,公民意识平均得分 4.24,,公民行为平均得分 3.89,均高于平均值,结果见表 4.1。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公民身份教育整体状况良好,高校公民身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行为三个维度上看,高校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表现最好,说明通过高校的公民身份教育,高校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公民意识,与之相比,高校学生公民知识的储备与公民行为的表现不足。这表明高校学生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十分自信,在意愿上也倾向于这样去做,但在实际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行为上却没有符合自己的期待。

第二节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影响因素

将公民知识作为效标变量,学校环境维度中学校氛围、教师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学校投入、学校管理方式、学校维护自身权利、学校参与公共事务、学校时政交流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七个模型,结果见表 4.16。进入模型 1的预测变量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多元相关系数 0.744,解释量 55.3%。进入模型 2的预测变量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学校氛围,两者联合解释量 60.6%,其中学校氛围自变量的解释量ΔR2为 5.3%,增加变异量显著性检验 F 值为 290.752,显著性概率值P=0.000。进入模型 3 的预测变量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学校氛围、教师教学与科研,三者联合解释量为 61.6%,其中教师教学与科研自变量的解释量ΔR2为 1.1%,增加变异量显著性检验 F 值为 59.695,显著性概率值 P=0.000。进入模型 4 的预测变量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学校氛围、教师教学与科研、学校投入,四者联合解释量为 62.4%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路径构建

虽然高校学生对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意愿很高,但是在公民知识的储备上却与良好的公民意识不匹配。具体表现在,学生虽然热爱自由、平等、公正等人类的普遍价值,但对其涵义的认识可能并不全面与精准;虽然知晓必须要维护与实现自身的权利,但是高校学生并不明确公民到底拥有哪些权利;虽然愿意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但是对少数群体的文化与传统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不甚了解。例如,相对于西方民主制度,高校学生更加认可中国现行的民主制度,60.9%的学生认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他们所理解的民主,72.1%的学生认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考察公民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比例略低。仅有 26.2%、22.5%的学生认为“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等西方民主制度体现了他们所理解的民主。相对而言,对于“普选制”的认可度较高,有 40.6%的学生认为这一制度是民主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下高校对于学生公民知识的教育注重意识形态的灌输,而较少普及相关民主知识与政治知识。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的另一个创新点是自编了《高校公民身份教育调查问卷》,用以考察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真实状况。自编问卷的优点在于,问卷的题项较为符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填写习惯与思维方式,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他们接受公民身份教育的实际状况。问卷编制严格按照教育测评问卷编制的流程,能够用于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后续研究,结论可推广。在翔实的文献资料、访谈结果的基础之上,编制了高校公民身份教育影响因素问卷,为探讨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的影响因素、实施路径等理论研究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国家高校公民身份教育可借鉴的方面。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e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