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
引 言
(一)研究意义
多向互动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各教学因素互相协调、互相影响,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2014 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1]具有多元交互性、自主参与性、创新开放性和民主平等性特征的多向互动教学法有助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达到培养特色人才的要求。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多向互动教学法,并提高其实效性,是初中历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加强。本文从实际出发,探究有利于加强课堂主体间、主客体间的互动、增强多维信息交流、丰富课堂教学的多向互动教学法,实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养成自主学习、形成独立创新思维的能力。对这一课题进行的多方面探讨,无疑有助于拓展和丰富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从实践上讲,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其实效性。改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改进教学方法;而开展多向互动教学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改进措施。本文对多向互动教学特征和时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多向互动教学这一方法;所提出的对策,可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借鉴。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师、学生等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探究,适当拓展,以实现课堂的灵活性、层次性、统筹性,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些内容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二)文献综述
关于互动教学,我国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开始引进互动教学这一理念,并结合本国国情对其进行实验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在互动教学方面,郑金洲编著的《互动教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无论从教师看还是从学生看就都是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观,同时也需要我们重新分析教师观,以便在真实的情景中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2]许伯敏著的《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语文教案设计》 、颜醒华的《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等也对互动教学进行了思考与研究。综上所述,互动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既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构建互动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关于课堂互动教学,孙泽文在《课堂互动研究》一文中提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改变原有的形态,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互动教学就因由这种‘改变’与‘转换’而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概念。”[3]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模式,通过讨论、探究和对话等方式,使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主体性的不断发展与提升。董利亚的《中学课堂教学互动的微观研究》、程晓樵编著的《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孟祥林的《互动课堂的困境与师生行为边界分析》、路华清,孙泽文的《课堂互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等文章对课堂互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综上所述,在课堂过程中实行互动教学时,要注意师生关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学习方式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及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在探究合理化的互动教学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叶子、庞丽娟在《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中指出,“师生互动的结构包括: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结果。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交互性和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非对应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4]佐斌主编的《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李秀萍的《变革中的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研究》、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等文章对师生互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综上所述,在师生互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设计,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为学生提供各种互动的条件,组织调控学生积极进行互动,为学生的最终的意义建构奠定了基础。
...........
一、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内涵、特征与理论依据
(一)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内涵
“互动”一词被许多学科广泛应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对互动进行了定义,我们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方面理解其含义: 在社会学中对“互动”的定义是:“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13]在心理学领域中将“互动”定义为:“互动是指人际间的交感互动关系,例如:甲乙两人谈话,甲的问话是引起乙回答的刺激,而乙的反应又将是引起甲进一步回答的刺激。”[14]而在教育学中对“互动”定义为:“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15] 从上述“互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出:第一,互动是人际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它主要来自心理的交互作用或人与人的行为影响。第二,互动可以产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交往的影响,也可以发生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中。第三,互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包含语言类的和非语言类的。 互动教学法是遵循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学中运用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课堂实施教法和学法的过程中,利用主体间关系产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间借助一定手段产生信息交流,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从而生成高效课堂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
(二)多向互动教学法的特征
在多向互动教学法中,与教学相关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它将教学素材、教学环境、教学因素等多元素增添到互动活动中,使其交织为互动的一体,相互影响,产生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环境,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素材、师生与教学环境等都产生交互影响与作用。从互动形式上看,其中既有显性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也有隐性互动,如教学目标与师生之间互动以及课堂上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认知互动等。可见,多元交互性是多向互动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多向互动教学法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应用、教学环境的设置等没有统一的设定,而是根据主体间、主客体间互动中产生的生成性效果进行选择,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都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同时,多向互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前与课上都要尽力完成知识储备工作。课前为了完成预习工作,学生和教学素材产生信息交流互动;课上在教师下达学习任务后,师生情感互动、生生合作互动、学生与文化氛围等教学环境的互动等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多向互动教学法的自主参与性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初中历史采用互动教学法常见问题与原因分析.......... 13
(一)存在问题 ....... 13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4
1.教师绝对权威没有消解 ...... 14
2.历史教师对互动理解和实施存在偏差 ...... 14
3.初中历史的“弱势”地位未发生改变 .......... 14
四、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 16
(一)设疑引思,激发互动 ........... 16
1.“设疑引思,激发互动”内涵 ...... 16
2.“设疑引思,激发互动”操作 ...... 16
(二)创设情境,引导互动 ........... 19
1.“创设情境,引导互动”内涵 ......... 19
2.“创设情境,引导互动”操作 ......... 19
(三)讨论解疑,参与互动 ........ 22
1.“讨论解疑,参与互动”内涵 ......... 22
2.“讨论解疑,参与互动”操作 ...... 22
(四)联系社会,互动合作 ........... 25
(五)多向互动教学法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26
四、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的运用过程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运用多向互动教学法,以岳麓版八年级(上)第 22 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具体展现实施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各个环节,阐释师生和教学素材、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因素等交互的作用。
(一)设疑引思,激发互动
设置疑问,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各教学元素产生互动是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探究性和拓展性,又要符合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问题产生的思考,间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互动,吸引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学案预习是引导学生与各教学元素产生互动的重要方式。课前教师可以使用“学案”设置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可先将学生完成的学案收回,获得相关信息后,再将学案返还学生。“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是教师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设计的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引导下完成的一系列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2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学案,通过学案获取的信息,完成师生与教学因素的互动。以下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展示:第一部分的学习目标展示主要体现师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互动。教师在学案中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由于“教学目标是变通性的、预测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预设性的。”[23]教师除了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凭据学习目标不断对学案内容进行更改、设计,还要在后面学案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生成性调整、变动。从而完成师生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互动。
..........
结 语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不断进行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课堂过于依赖教师、学生不愿主动参与课堂、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没有得到激发等现象。在历史课堂中,采用多向互动教学法能够促进一切教学元素进行有效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同时锻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 多向互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通过构建师-生、生-生、师生-教学素材、师生-教学环境以及师生-教学因素等互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向互动教学中教师将“提问”转换为学生的“疑惑”;将教师的“讲解”替换成为学生的“探究”;将学生的“自我思考”扩展到“生生交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向互动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兴趣,给予学生极大地鼓励。在教师循循善诱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积极地参与师-生、生-生等教学元素的互动,用心思考课堂问题。这种实施多向互动教学法的课堂使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加融洽,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多向互动教学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施多向互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和利用一切教学资源等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虚心学习他人优点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实施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具有潜力、等待发掘的的教学方法。本文是对多向互动教学法一些粗浅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对多向互动教学法做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