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3 08:19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以电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遍流行,使信息资源具有了跨时空特性。而数字传输信息的发展使载体形式不再成为信息相互转化的屏障,多种形式的信息以非线性关系呈现在可触及的电子终端上。①这种随时随地接受信息的新模式直接推动了新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形成。这种科技浪潮也冲击到了教育领域。 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唾手可得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学生通过一些搜索引擎如百度“作业帮”、谷歌等能够搜索到大量关于课本知识的资源。教育内容的公开化、透明化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因此传统课堂的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教育的信息化浪潮也为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信息科技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减学习时间的占用,以及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能推动教育的公平化。 然而,目前网络教育资源的来源较为单一,搜索引擎等大众平台无论在专业性性还是权威性上都无法与正规的学科教育划等号。其次,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学生由于在知识层面中处于下位,因此大多时候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缺乏辨别能力。第三,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学生掌握暂时性的基础知识成为易事,但是在思维培养、价值观等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智慧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却无能掌控,仍然需要教师体系化地进行引导。总之,信息时代需要建立科学、权威的数字化教育体系。而近年出现的“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和在线传输的特点开始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中学教育的新模式。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微课”最先在国外发展起来,近年开始在我国高校和中小学教育中流行起来。“微课”发展经历了从雏形、形成到大规模发展的阶段。最先在 1993 年, 麦格鲁(Le Roy A. Mc Grew )在 1993 年提出了“60 秒有机化学课程”。①之后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泰伦斯?凯教授 (Terence? Kee)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 OML)。②这是“微课”雏形的形成时期。到 2002 年,为了促进教育平等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启动大规模网络公开课计划,如“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和“网络实验室”(i Lab)。这是课程进入网络时代的发展。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 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概念,大约只有 60 秒长度的展示。③这时 微课程正式走入人们的眼帘。关于“微课”的定义,彭罗斯认为,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④ 而在国内最早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推出“微课”模式。⑤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铁生在 2011 年发表了我国最早关于“微课”的研究——《“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⑥后继的一些研究中对微课下了其他的定义,如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乃林认为,“微课”是运用构建主义将某一知识内容进行信息化包装而生成的主题突出、结构性强、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模式。⑦总结这些定义,“微课 ”有两层含义。一是实现远程教育和课程简化的教育资源。二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短视频和信息网络为载体,运用建构主义处理和展现知识的教学模式。前者体现的是“微课”的外显形式,后者则是内在本质。 
.........

第一章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从“微课”的历史沿革来看,微课最初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存在的。例如“可汗学院”的成立者最初制作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给其远在异地表妹行功课补习,结果因为其简单有效而受到到了很多人的青睐,最后却风靡全美甚至全球,微课也随后开始进入正式教育当中。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和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微课模式进入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第一节 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短小精悍和主题集中的特点。因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以下优势: 人的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40 分钟的信息量是相对过剩的,而学生的注意力却是稀缺的。微课将知识容量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集中在这一个渠道当中,更容易通过人脑处理信息的“过滤器”,确保学生注意力的集中。①此外,微课是根据建构主义等教育原理而来的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外部的条件结合起来,从而达成构建知识的目的。微课并不是一晃而过的“电影”,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将这些信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心理学认为,当刺激信息和问题的难度稍微超过学生的能力、经验和认知结构的时候最能够引起他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微课之所以称为一种新事物,并要引进到教育教学当中,是因为微课不同于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导型的,而微课是学生主导型的。微课的设计,首先就默认学生为观众,采用的是学生所熟知的语言和知识层面。由于微课的时间短暂性和网络共享性,只要手持一个网络终端,就能在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认识的那样——只有在学校里学习的才是知识。在知识的内容上,微课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如果在观看过程其间遇到困难还可以反复观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新课的学习,而不是像传统模式中的“等、靠、要”。所以微课学习改变的不仅是课程模式,更是学习策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生为了加工信息而采取的行动。①学生在微课的学习中,自己完成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并参加课堂活动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塑造,更有利于“元认知”的培养,也就是自己支配心智,自己监控自己的能力。同时在微课教学法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作用。播放微课后,通过教学活动,让已经对新课有一定了解的学生自己参与,自己思考,有助于思维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 
........

第二节 微课在课堂中的作用 
在前文中提到,微课要在我国教育领域中遍地开花,就必须融入到中小学正式教育当中来。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也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历史教学的特点,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支架式教学”在建构主义当中就是指在教学中提供一些框架,,使学生能够借助这个“支架”进一步地理解所要学的知识,并能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①而微课恰好能起到这样的“支架”作用。当进入新课的学习,微课够弥补初中教材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经过结构化加工组织的材料和概念、原理等,使学生在这个“支架”的帮助下进行学习的迁移。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大变革的时代》,学生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和术语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需要额外地进行框架的导入。而在微课播放结束之后,“支架”被撤离,而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准备状态”。在与微课配合使用的问题情境中,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第三章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32 
一、教学目标分析 ....... 32 
二、学情分析 ........ 34 
三、  制作脚本 ...... 34 
四、  准备设备 ...... 35 
五、  教学过程 ...... 35 
第四章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 41 
第一节  访谈结果 ........ 41 
一、学生访谈记录 ....... 41 
二、教师访谈记录 ....... 42 
第二节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 42 
第三节  解决对策 ........ 43 
一、微课制作 ........ 43 
二、教学过程 ........ 44 
三、微课资源的整合 .......... 44 

第四章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笔者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微课应用时,对授课班级进行了调查,并获得了一些教师的评课意见,从而总结出本研究微课的模式的缺陷,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第一节 访谈结果 

微课结束之后,对参加课程的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记录。其中,对学生的访谈是研究的重点,被试人数较多,因此采取了“结构化访谈”。对于历史教师,因为他们对教学方面有着比其他人更深刻的了解,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历史教学的需要,因此对他们采取了“关键人物访谈”。 在学生访谈中,采取的是标准化开放式的访谈方法,在上课学生中抽去了 5人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访谈,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简要记录。大部分学生表示,微课使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比较深刻,基本上能够记住微课中讲的内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成果,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西域都护”的设立等重要知识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课后作业上基本上没有疑问。 学生表示,比较喜欢在课堂上播放微课的方式,因为看视频比较轻松,尤其是比较“逗”的视频让他们觉得学起来很轻松。但是希望播放微课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一遍,使他们理解到较为深刻的道理。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结论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相比传统教学来说,具有一下的优势: 首先,使用信息化传输方式,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接受信息的偏好。学生在观看微课时的心态更加轻松。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历史兴趣。 其次,微课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让学生自己先理解知识,而不是坐等教师的教授,让学生形成了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而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相互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这种网络化教学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意识——要充分利用信息化高速公路来获取知识。 第三,优质微课资源的发布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果微课历史资源平台建立起来,小到能惠及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大到使全国的中学生收益。微课资源的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次数的播放也为后进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第四,对于教师,微课成为了自主创新的平台。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从一个讲述者变成了一个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课程的风格,或清新,或幽默,或励志等。就像是教师的个人签名一样独一无二。正是微课这种简短、精炼和独特的性质,使其更容易实现同课异构。教学不再是枯燥的重复工作,而成为了新鲜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创造的过程中收获职业成就感。 然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不停地耕耘,将微课做出规模和系统。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如学校在人力、物力的支持;社会开发出更多易于制作微课的现成材料;家长对数字化教育的重视等。 本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初探,由于时间、经验的不足,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因为只进行了一节课的试验,而没有长期进行,因此该微课对学生成绩和作业的影响并不大。其次对访谈的信度、效度把握不够;微课的设计案例不够完善等。有待以后关于微课的研究不断发展,与微课的实际应用相互推动,不断发展。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4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