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应对方式与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研究
1引言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个体对于西体化同、家庭的幸福美满、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以定义为归属与爱的需要。他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对个体的社会以往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该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个体产生孤独、疏离等负面情绪,使他们内成产生痛苦体验。所以,建立起一段亲密关系,使其健康发展,会促使个体感受到归属感及被爱的体验。是寻求归属感的一个主要途径,而亲密关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水平。综合上述理论,我们知道亲密关系的建立于维护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分析大学生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湿得尤为重要。而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调节亲密关系质量,增强他们对亲密关系问题的应对能为,提高他们的亲密关系质量是学校成、健康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毎个人都希望得到一段美好、和谐的亲密关系,但是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亲密关系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如何应对这些矛盾与冲突.这些应对方式会不会与亲密关系双方的性别角色有关。而性别角色的差异是否会导致亲密关系质量的好坏。这些都是本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
.....
2文献综述
2.1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李少梅将BSRI和卡特尔16PF测验作为研究工具,对双性化性别角色和人格进行了研究。他化为,双性化个体的人格特质较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优,所以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自我认知较为全面,评价化更积极向上。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中国与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性。所为了更准确地揭示性别角色与我国人格间的关系,卢勤等人用本主化的以及新编的中国人的人格量表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化个体体现出更多的外倾性和才能;女往化则更多化体现出善良及人际关系方面的优势。其中会等人从性别、性别角龟类型、性别观念类型这三个因素出发,分别探讨了这三个因素与大学生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性别角色类型和性别观念对人格特征的影响程度要比生理性别强;其中,双性化个体的人格特征表现地较为积极。
2.2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父母亲合理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养成较为巧极的应对方式。其中,如果父母亲情感湿暖,那么孩子会更多地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果父母亲拒绝、将孩子边度保护,那么他们就易形成消极的、不良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能够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行为及体验。研究者认为,应对方式会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维护。拥有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学生更擅长处理寝室内的人际冲突,维护好与室友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寝室氛围,同时也具有更多的人际信任。杨彩霞等人的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可预测积极应对。即个体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质量越高,则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3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13
3.1研究意义......133.2研究内容......14
4研究结果......19
4.1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19
4.2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应对方式、亲密关系质量的特点分析......20
4.3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应对方式和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研究......23
5分析和讨论......37
5.2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特点......37
5.2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应对方式、亲密关系质量的特点.........37
5分析与计论
5.1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特点
在高校大学生中,双性化所占的比率最高,未分化的比率为其次。男性化及女性化的比率在所有男女两性中有少许差异。在男生中,男性化所占比率较高;在女生中,女性化所占的比率较高。这说明,虽然时代在迅速的发展,双性化个体在不断增多,但是传统的社会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大学生性别角色观念仍具有保守的成分。传统的观念认为男生就该是果敢、有组织能力、敢于拼搏奋斗的;女生就该具有贤妻良母的特质,是温統贤良、美好的。在有过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中,各类别的性别角龟所占比例为;双性化33.8%,男性化5.3%,女性化14.9%.未分化32.0%。该分布与全体大学生的分布相化,但是在有过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中,男性化所占的比率娶多于女化化。这说明男性化特征高的大学生更敢于追求爱情,开始一段恋情,并且较会经营亲密关系。而在性别的维度上,男生展现出了更多的男性化特征,而女生則展现出了更多的女性化特征。我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经历中会促进其向传统性别角色靠扰,男性表现的更勇敢、有担当,而女性则表现的更温柔体贴。
5.2大学生性别角龟特征、应对方式、亲密关系等特点
性别角色特征在年级维度也具有显著差异性。这说明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其学生的性别角色具有改善、塑造的作用,学生们往往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这一点具体表现为,男性化特征的排序依次为大一、研究生、大二、大四、大王学生;而女性化特征的排序为研究生、大一、大二、大四、大王学生。由此可见,在大学四年里,同学们加入各式各样的社团,参加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接受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生活环境化与高中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大学生们性别角色特征的变化。而到了大四阶段,大学生们意识到将要走上社会,应聘、考核等抉择促使他们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在追求白我价值的同时,大学生们的性别角色特征化更加清晰。因此,从大四到研究生,性别角色特征有一个显著上升的转变。......
6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全体及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为对象,以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研究为落脚点,采用问卷测量法,探讨了以往角色类型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并且对应对方式是否在性别角色类型与亲密关系质量间起到中介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得到的结论有;(1)大学生各类型性别角色的分布情况为:双性化35.4%,男性化13.9%,女性化17.8%,未分化32.9%。全体大学生与有恋爱经验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无显著差异。(2)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显著;应对方式在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关系上差异显著;亲密关系质量在年绞、恋爱时间上差异显著。(3)不成熟型、混合型应对方式在性别角色类型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双性化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是显著负相关。未分化与不成熟型、混合型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性别角色类型中的未分化对不成熟型、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解释量分别为3.1%和1.5%。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150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