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知识服务的移动学习系统建构
1 综述
移动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彼此一对一、多对多的沟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询问及时地回馈。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就像弹珠一样,可以随时切换到教师或某个学生身上。由于学习者接入无线网络使用移动终端开展学习,可以得到的媒体资源的类型也就多种多样,可以凭借耳机、麦克风、屏幕,接收到多种感官刺激,普通的纸质媒介无法表现的资源(比如:动画、视频、超链接、虚拟现实场景等)都可以在很袖珍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呈现出来。而随着庞大的手机用户数量的逐年递增,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在降低资费,网民也减少了呆在电脑屏幕前的时间,而是手持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比如坐公交、听着音乐在咖啡厅坐着的时候)的进行学习。也正由于这个特点,移动学习的时长也较为短暂,学习者可以合理利用生活里的碎片时间,化零为整,观看一个十分钟的视频就可以掌握一个知识点,阅读一百字的文本,就可以了解一个概念,甚至可以一分钟内完成几个单词的学习、测试、拓展,这在目前看来是相当便利的事情①。教学系统不再单一,整个学习过程的一切信息资源都可以囊括在移动学习体系中,学习者有任意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在移动学习中找到结果。移动学习中的学习线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学习路径都可能不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移动学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移动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来为学习者提供私人定制般的学习体验,每个学生在系统中的学习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加方便地与教师及时沟通,交流方式不局限于文字或者语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间的一个简单的点赞的操作,也可以是教师为学生共享的一篇博文,或者学生为教师录制的一分钟的微视频,使移动学习中的信息更加立体。同时因为获取网络资源的便利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这便大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做一些宏观或者微观的研究工作。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六度分隔理论
时下流行的社会化软件,诸如 Blog、Wiki、QQ、BBS、Facebook、微信等,正是运用这一理论,在好友之间通过六度分隔的聚合,产生一个网络,关系紧密或疏远的网络用户之间总能够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相关信息资源在传输、反馈过程中,会不断变化和积累,在其他用户和自己身上形成新知识。在笔者开发的该 APP 系统中登录的用户,起初彼此也很陌生,通过系统中的留言、来访、足迹、分享、弹幕(dàn mù)、收藏、推荐(如图 2-2 所示)等功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传统班级中的人数、座位、教师都比较固定,彼此之间维持的关系比较稳定且健壮,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不断增长,这种相对关系变化不大。班级中的学生和教师知识有限,互动也仅限于本班级中,与外界的沟通较少。登录该 APP 的学生变动情况较大,都有可能发生互动和交流,而这种交流是短暂的、不稳定的,等到交流的问题得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的互动将会结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又会产生新的互动关系。显然,登录该 APP 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弱连带关系。
2.2 结构洞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中指出,弱关系相对强关系更能充当信息桥①。如图 2-4 所示,代表学生的点 A(a)与点 B、点 C 等其他点属于团体 1,他们就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一个临时的知识圈(或者称为知识场②)。而点 A(a)又同时与点 d、点 e 等其他点属于团体 2,他们就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某个算法进行交流,也形成一个临时的知识圈。这两个知识圈的交集就是点 A(a),两个团体之间通过点 A(a)形成了弱关系。这两个团体针对两个知识点,在点 A(a)处交汇,对知识进行创造、纠正、巩固和加强。两个团体成员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点 A(a)建立了弱关系,可以随时产生、随时终结,关系的强弱也可随时变化。因此,点 A(a)在两个团体中充当结构洞的地位,把两个团体联系到一起,起到一个架桥功能。在移动学习平台中,因为公共课的数量较为庞大,而且每一个课程资源中可能发生的互动话题数量也较多,因此该系统中存在众多类似点 A(a)这样的结构洞③。结构洞越多,弱关系④越多,发生的互动也越多,知识碰撞中产生的知识创新也较多。3系统分析与设计 ............. 19
3.1需求分析 ................. 193.2系统设计原则 ................... 22
3.3系统总体设计 ............. 23
4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4
4.1系统开发环境.................... 45
4.2网站管理界面设计 ........................ 47
4.3手机界面设计 ................. 50
4.4网站管理主要功能实现 ....................... 51
5初步应用 ..................... 83
5.1实验准备 .......................... 83
5.2移动学习 ............ 84
5 初步应用
5.1 实验准备
山西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 APP 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在线知识分享的行为习惯,研发初期需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首先在准备工作中,要对在校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询问是否需要一款可以促进学习的 Android 智能手机 APP,如果有一款公共选修课 APP,是否考虑下载并安装使用等问题。然后对若干班级中 100 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调查,对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版本号进行统计,看是否与预期设想的一致,以主流操作系统及其版本号为基础,进行山西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 APP 的开发工作。经过教育工作者、美工人员、前端交互设计人员、APP 研发人员、服务器端程序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将该移动学习平台投入使用。 为使学生可以顺利使用该 APP 进行学习、教师利用该移动学习平台发布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该平台内进行互动交流,需要教会学生和教师使用该平台,促进学生养成使用该 APP 进行移动学习的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该 APP 的下载、安装、使用的方法,做成在线帮助文档,以 Web 资源链接的形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或者在官网上分发 HTML 文档,如有咨询的需要,可以提供在线留言回复功能,解决学生在使用 APP 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一学期的使用,学校可组织若干班级,对其中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观察以往未使用该 APP 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目前部分使用过该 APP 的学习情况、使用感受进行数据对比,得出该移动学习平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结论。5.2 移动学习
目前有影响的移动学习应用主要有三种模式:碎片式学习、情境感知学习、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本研究主要面向高校公共课的教学应用,所以要用到第一种模式:碎片式学习,在校大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比如食堂、公交车上、课间休息、公园休憩,拿出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的学习,可以学习英语听力、观看公开课、查看难懂的思维导图等。目前学习、工作、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很重要,而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本移动学习平台以其独特性,在研发、应用、评价阶段,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课堂原样搬到智能手机终端上进行学习,那样失去了教育改革的意义,也浪费了大家的努力。以任意一门课为例,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加以分析,如《教育技术学导论》中的“学习资源的获取”。学生通过在 APP 中完成对教师所上传课程资源的学习后,通过笔记、收藏功能,对自己刚刚学过的课程资源进行记录,有助于对知识进行加入、处理。弹幕、留言、交流、分享、来访等功能让自己与同伴一起对资源进行讨论、思考、交流,从而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示知识与大家分享,并使集体的隐性知识发掘、汇总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也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加工、处理的能力有所提升。.........
6 总结与后续工作
移动学习已经是时下流行的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学习理论、实践课程,仅在百度手机助手平台中关于英语学习的 APP 截止目前就有 405 个应用,比如网易有道词典、英语流利说、多说英语、听歌学英语、VOA 慢速英语、BBC 六分钟英语、沪江英语等等,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移动通信技术使普通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随手拿出手机,就可以开始学习,因为这种随意性,在智能手机上开展的学习也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大为不同,对于移动学习的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看来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现阶段对于移动学习中如何对知识进行搜索、组织、分析、重组,培养学生知识创新,根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自身发掘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相关理论还比较欠缺,具体的应用实践研究更是不足。本系统以移动学习中的知识服务为研究任务,从知识服务的定义、特点、理论、应用进行了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开发山西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 APP,并结合服务器端的管理平台,对移动学习中的知识服务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以期挖掘出潜在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准,为建设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