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成因及结构探析

发布时间:2016-10-23 08:24

第 1 章 问题的提出

尽管我们知道自己都会死,但大多数人的感觉是死亡离自己还很遥远,他们觉得死亡是那些老年人或者身患绝症的病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对青年人来说,谈论死亡未免有些不太合适。实则不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离死亡其实是越来越近了,打开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关于死亡的新闻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飞机失踪,动车出轨,轮船翻船,连环车祸,恐怖袭击等等,这些死亡事件对我们的刺激,以及媒体的报道常常忽视了遭受死亡损失的家庭应对悲伤的痛苦历程,久而久之导致我们对那些事件变得冷漠麻木,表面上看似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实则潜意识中导致了人们普遍的不安全感、冷漠感以及隔离感。有人称之为“冷酷世界症候群”(德斯佩尔德,斯特克里兰,2013)。的确,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我们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死亡,也是处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个体所无法避免的,所以,死亡不仅仅是生命末期或身患绝症之人所要应对的任务作为真实存在的个体,它是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需要面对与认识的课题。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死亡焦虑的概念界定

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是指当死亡必然性被提醒时,个体的内心深处遭受死亡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带有惧怕或恐惧的情绪状态(张向葵,郭娟,田录梅,2005)。死亡提醒则是指,通过死亡恐惧量表、接近殡仪馆等方式唤起对死亡及其相关事物的思考。当这些与死亡相关的事物使个体想到自己再也不存在,想到死后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濒临死亡的过程时,产生了一种恐惧不安或牵挂的感觉(Bond,1994)。它包括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恐惧,分为对死后之事、濒死过程以及自身不复存在的焦虑(Choron,1974)。国外的死亡心理研究对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一般未做区分,焦虑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我价值受到持续威胁下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而恐惧是指个体面临外部的某种紧迫而危险的情境时试图努力摆脱、回避却又无能为力时的一种情绪体验。焦虑是指向未来,而恐惧是面对当下,它们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同时也有一些共通点。焦虑是对恐惧的恐惧(黄希庭,2002),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张春兴,1994),死亡恐惧是死亡焦虑的来源(Yalom,1980/2003)。因此可以将恐惧看作焦虑的一种来源或表现,因而本文也对此未做区分。

2.2 死亡焦虑的结构

死亡焦虑的结构,呈现出单维、双因素和多维的多样化特征,并根据其理论基础编制了相应的量表,目前国外开发的死亡焦虑量表主要有 T-DAS、ASDA、SDAI 和 CLS 等,它们分别是基于不同的结构基础而编制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双因素理论是基于 T-DAS 量表的实证研究而得出来的,但 Templer 认为,可能存在第三个独立于心理健康和经验的因子存在,某些死亡焦虑是产生于外部的,但更多的是产生于内部的(Templer,Awadalla,et al,2006)。对此,Joaquin,Juana 和Joaquin 于 2005 年在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死亡焦虑产生的内外性,编制了西班牙版的死亡焦虑调查表(Spanish Death Anxiety Inventory,SDAI),共 20 个条目,分为 5 级记分,后经修订删除 3 个项目后结构性较好,分为内部和外部产生的死亡焦虑,得出了四个显著的因子,分别命名为:死亡接受性、外部生成的死亡焦虑、死亡终结和关于死亡的想法。该量表是基于西班牙文化背景下而编制的,因而更适合测量西班牙群体的死亡焦虑水平。

第 3 章 研究一: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18

3.1 研究目的........18
3.2 研究假设........18
3.3 研究方法........18
3.4 结果........20
第 4 章 研究二: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探析........44
4.1 研究目的........44
4.2 研究程序........44
第 5 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63
5.1 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63
5.2 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65
5.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66

第 4 章 研究二: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探析


4.1 研究目的

(1)寻找当代中国人内心深处导致死亡焦虑的一些原因。(2)尝试探索死亡焦虑的结构模型。

4.2 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它把人的体验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从整理的角度分析现象,注重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性理解(陈向明,2003:362-363)。质性研究中的抽样遵循“非概率抽样”原则,不完全遵循量化研究的抽样规则和程序,使用最多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抽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Patton,1990)。本研究采取强度抽样,即为寻找那些能够为本研究提供非常密集、丰富信息的个案(陈向明,2000)。有研究表明,用于访谈目的的样本数量应该大于 12 个,但实际上只要收集的访谈资料趋于理论饱和,即无法再从下一个访谈对象那里收集到新的访谈内容时,就可以认为基本趋于理论饱和,就不需要再进行访谈了。研究二中,预访谈和正式访谈抽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被试共 15 人,男性 6人,女性 9 人。收集的访谈资料已经达到理论饱和的状态,符合质性研究的要求。

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成因及结构探析

.......


第 5 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5.1 不同年龄段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

研究一运用死亡焦虑量表调查了不同年龄段群体死亡焦虑的差异,发现成年初期的群体死亡焦虑的得分是最高的,成年晚期的群体死亡焦虑的得分是最低的,并 且 成 年 初 期 群 体 的 死 亡 焦 虑 要 显 著 的 高 于 成 年 晚 期 的 群 体 ,这 与Sinoff,Iosipovici,Almog 和 Barnett-Greens(2008)所证实的年轻人的死亡焦虑比老年人的要高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并且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就是将研究群体延伸到了青春期,同时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控制了特质抑郁这一变量的干扰,因而得出的结论更为精确。但量化研究只能得出不同年龄段群体死亡焦虑的得分差异,无法了解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而且即使死亡焦虑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异,也不能代表这些群体就没有差别。因此,开展一系列经验主义的定性研究是必要的,有相同得分的人,也许会表现出对死亡焦虑的性质的不同,反之亦然(Beshai&Naboulsi,2004)。研究二就是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讨,抽取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共 15 人,进行深入访谈,得出了死亡焦虑成因七因素理论,分别为生命态度、自我实现、自我意识、本能、健康状况、责任意识和人生意义感,质性研究立足于语言和交流的现象学,能够拓宽对死亡焦虑意义的理解(Beshi,2008)。因而,研究二的结论更好的补充了研究的结果,可以更好的揭露出个体间或文化间比较完整的意义。


5.2 死亡焦虑的成因与结构

从研究一的量化分析中可以得出影响死亡焦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而死亡焦虑大多是一些内部的意识,仅仅依靠自我报告式的量化研究是无法得出更加普遍性的结论。实证的数据被结果有限的主张所限制(Beshai,2008)。而研究二的质性分析就很好的补充了研究一的不足之处,通过与被试的深入访谈,不带预设的探究人们内心深处对死亡焦虑的根由,从而得出了更加生态化的结论,即死亡焦虑的形成原因主要有生命态度、自我实现、自我意识、本能、健康状况、责任意识和人生意义感,其中生命态度占据主导地位,自我实现表现出年龄的差异性,本能具有基础性,责任意识具有文化差异性,健康状况、自我意识和人生意义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死亡焦虑的结构主要包括存在感的丧失、意外死亡、死亡的痛苦、人际关系、死后的事情和死亡的未知性,既验证了死亡焦虑的多维性,同时也表现出了死亡焦虑的文化差异性。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