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课题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教学立意,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立意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提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确立路径,即分析教学背景,挖掘立意基础;选择恰当方式,设计立意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完善教学立意三个环节,丰富了教学立意的确立路径。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立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由传统教学向立意教学的转变,为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途径,也有利于为其它学科教学立意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本课题不仅对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助益,对学生历史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也具有意义。提升教学效能,丰富历史课堂的思想性。一堂好的历史课,需要有缜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立意,可以使历史教学具有清晰明确的主线,增强历史课堂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教学立意对历史课堂具有统摄和引领的作用,确立教学立意就会使课堂有了中心和灵魂,深化历史课堂的思想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扩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教学立意的确立,应该在准确剖析历史知识,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恰当梳理历史思维,适时渗透历史情感,深入分析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梳理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流程,从而设计立意教学。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克服教材编写的平面、分散的特点,把教学内容整合化、立体化,通过教学立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本课内容时的知识储备情况,科学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生成性问题,用教学立意理清学生心中的困惑。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广阔的视野,确立出更高层次的教学立意。同时,更要具备善于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以便调整、优化教学立意。在确立教学立意的过程中,敦促教师适时提高专业素养,扩展分析问题的视野。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教学立意的起源,可以追索到国外的主题教学。其最初模型始于 193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莫里逊倡导的著名“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即主题教学)。该方法认为:“通过单元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数日或一周的时间内学习一项教材或解决一个问题,是促进其人格发展的一种教学法。”[1]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学者 SusanKovalik 于 1982 年,与其研究团队开发了“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强调依据主题组织和整合课程。到了 20 世纪末期,美国开始了“核心知识”课程改革。199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三棵栎树小学”率先全面实施“核心知识”课程。该校的康斯坦斯·琼斯校长在其信中指出:“我们的教师已经改变了教学方法,从教科书教学转到主题计划。在主题计划中,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而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则更富有意义和更加相关了。”[2]随着改革的推进,主题教学逐渐变为核心知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式。20 世纪末期,美国新出台了《全国历史教学标准》:“《标准》为每个时期配有一个概念,说明本时期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列举重要的历史事件,提出学生通过学习本时期的历史后应掌握的史实和观点;教学单元按历史主题设立,根据主题,《标准》使用具体史实(包括历史事件、思想、人物和历史决定等),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拟出不同程度的教学问题,供教师教学使用。”[3]可见,美国在《全国历史教学标准》下开展了历史主题教学模式。
...........
第二章 教学立意概述
对于教学立意的相关问题现正处于研究和探讨之中,虽然教学立意的重要性已渐渐得到认同。但对于教学立意的概念,历史教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需要对其概念进行相关的阐释。教学立意依托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历史课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 立意与教学立意
对于立意一词,词典中有相关解释。对于教学立意的概念,学者们却是表达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辞海》中对“立意”的解释有三种:一是“用意,持念”;二是“打定主意,决心”;三是“命意,主张”。[1]“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有两种,一是“打定主意”,二是“命意”。可见,“立意”就是确立观点或主张。对教学立意的概念,学者们表达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核心概念”说。将教学立意界定为“核心概念”。聂幼犁、於以传认为教学立意是:“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2]陈连月认为:“教学立意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三维目标有统一性理解的基础上,在课时教学设计中,选择某一维度作为中心,结合其他维度的相关因素构成具体的核心概念。”[3]“‘灵魂’和中心”说。将教学立意界定为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周明认为:“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和中心,,是统摄教学内容思路的体现。”王晓荣认为:“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1]王德民和赵玉洁认为:“所谓教学立意,是教师在借鉴史学成果、深入把握相关史实的纵横、前后联系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所确立的本节课的中心或灵魂,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所获得的核心内容。”[2]许序雅、查亮亮认为:“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师对历史概念及其背后所揭示的价值规律的主观把握。”[3]戴加平认为,教学立意即是“‘课魂’或‘课时灵魂’”。[4]“核心观点与或主张”说。将教学立意界定为“核心观点或主张”。侯桂红认为:“教学立意是教师基于学术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核心观点或主张。”[5]综上可见,学者们对教学立意概念虽然表述不完全一致,但究其本质,可谓大同小异。本课题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从价值引领角度出发,将教学立意界定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思想、理念或观点。
............
二、 教学立意的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学理论具体化的实践和应用,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基本理论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下面对建构主义理论、系统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高中历史教学立意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做出阐述。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6]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也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不是简单的记忆知识,而是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框架下主动思考、分析、探究,经过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而产生新的意义与理解,从而成自己的理性感悟和见解。历史教学立意对历史课堂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立意下构建教学内容框架,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形成理性思考和感悟。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论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用系统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1]此外,该理论还强调教学的逻辑性。其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要求:“系统地、连续地、按一定逻辑顺序来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内容的每一组成部分同其他部分都必须有逻辑的联系;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为掌握新的内容作好准备。”[2]可见,教学立意的提出符合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立意体现了一节课的教学核心,围绕教学立意设计教学,就是对教学的综合分析和整体设计;而围绕教学立意组织和协调教学内容,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增强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效果。
..........
第三章 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必要性 ..........11
一、课堂教学立意的现实需要 .........11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11
(二)历史教科书变化的需要.........11
二、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现状 ....11
(一)文本重构,确立教学立意.....12
(二)史实梳理,缺少教学立意.....14
第四章 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确立路径 ..........19
一、分析教学背景,挖掘立意基础 ..........19
二、选择恰当方式,设计教学立意 ..........20
(一)研读课文标题.......20
(二)探索单元主题.......24
(三)挖掘课程标准.......27
(四)追踪史学前沿.......29
三、反思课堂教学,完善教学立意 ..........34
(一)学生知识的掌握度........34
(二)学生思维的主动性........34
(三)学生体验的深刻性........34
第五章 课堂教学立意的评价与反思 ..........36
一、课堂教学立意的有效性评价 .....36
二、课堂教学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41
第五章 课堂教学立意的评价与反思
通过课堂上的观察搜集和课下的问卷、访谈记录可以看出,教学立意在实际课堂运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体系性,增强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思维主动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 课堂教学立意的有效性评价
对课堂教学立意的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检测和课堂观察四个方面来进行数据的搜集,并据此分析课堂教学立意的有效性。围绕课堂教学立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维度来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实习学校高一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 200 份,收回 200 份。回收问卷并用 SPSS22.0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此了解确立立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此评价立意教学的有效性。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得出:课堂教学立意与提升历史学习兴趣之间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600,极为显著,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统计值(Sig)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 0.05,说明数据具有很强正相关性。课堂教学立意与完善历史知识体系之间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567,极为显著,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统计值(Sig)的显著性概率是 0.000,小于 0.05,说明数据具有很强正相关性。课堂教学立意与增强历史学习主动性之间 Pearson 相关系数为 0.489,极为显著,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统计值(Sig)的显著性概率是 0.000,小于 0.05,说明数据具有很强正相关性。从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立意与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增强历史学习主动性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立意有利于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增强历史学习的主动性。
结 语
历史教育不仅承载着历史知识的传承,也承载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历史教育有着对现实的指引和意义。因此,历史课要有教学立意,要有传递给学生的核心思想、理念和观点,使得历史教育可以为现实服务。在课堂上确立教学立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记忆。挖掘教学立意,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宏观的历史视野,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去考量和确立教学立意。同时,教师应该思考,通过这节课,想要传达给学生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怎样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品质,在学生心灵世界留下什么样价值取向,这虽然不是确立教学立意的具体方法,却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立意前应该思考的问题。确立教学立意的方法和途径较多,如本文所想到的研究课文标题,探索单元主题,挖掘课程标准,追踪史学成果,可以作为探索教学立意的途径。只要教师用时积累,用心发现,敬畏历史,崇尚真理,敢于对陈词旧论质疑追问,一定会确立出高远的教学立意,呈现出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对于确立教学立意,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教学立意不是唯一的,也不存在高下之分,只要是用心挖掘,悉心探寻的教学立意,都是好的立意。但教学立意应该体现出时代性,不可过分滞后于史学研究成果,还要多确立积极向上、引发学生现实思考的教学立意,不可灌输消极落后的史学观点。最后,教学立意一定要具有统领全课的作用,最好具有“大历史观”,不可一叶障目。本课题仅从价值观引领角度出发,在吸收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历史课堂教学立意提出几点认识,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些许帮助。由于个人经验和阅历有限,文章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教学立意的确立方法与途径有待完善,对教学立意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等。希望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50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5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