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老模式对中国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第1章导言
本文不仅使用定性的方法对养老模式的类型和要素以及幸福感的内涵和测度进行了概念界定,还此为理论依据确定定量研究的变量选取。然后对所选变量进行预处理化及描述性统计和分析,并设定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的参数进行定量估计,同时还基于OrderedProbit回归测算了各个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大小。最后,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现状和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对症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总体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两个维度衡量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微观数据,采用OrderedProbit与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兰种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幸福感与养老现状以及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研究分析。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第2章相关文献综述
2.1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
利用2002年和2005年两期CLHLS数据,通过构建回归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养老模式是影响老人健康状况的关键要素,经济自理且居住独立的老年夫妻健康状况最佳,而健康水平最低的人群则为由子女或政府提供经济支持且无配偶同居的独居老人。王萍、李树茁(2011)安徽省巢湖市老年人为样本,基于三年面板数据研究了代际支持和逆向代际支持对农村老龄群体生活自理能力的纵向影响,发现获得和提供资金帮助或生活照料对老人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分别会促进和抑制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表明代际支持应始终围绕老人的实际需求在自身健康状况允许的条件下,老人对子女提供逆向代际支持对其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维持产生积极影响。王萍、李树密仍使用同样的数据对代际支持影响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获得和提供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都对老人生理健康发展有显著影响。2.2空巢老人养老状况研究
就现有研究来说,空巢老人目前的养老现状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绝大部分研究发现某些地区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不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刘同昌(2004)对青岛市独居老人进行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空巢老人目前存在经济水平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差且无人照顾、缺乏精神依托等严重生活障碍。Liu&Guo(2007)以中国某县城275名空巢老人和315名非空巢老人为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空巢老人有更强烈的而孤独感和更糟糕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有少量研究发现有的地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尚可,并不存在很大问题。比如,陈建兰(2009)基于2008年苏州农村空巢老年人群家庭养老现状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总体较好,,大多数空巢老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且享有定期发放的退休金或者社会养老补贴作为支持,精神上亦感到满足。
第3章养老模式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实证设计..........18
3.1数据来源.........183.2变量选取.......18
3.3模型设定....23
3.4本章小结.........25
第4章养老模式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实证检验与分析....26
4.1基本回归结果.....26
4.2养老模式的边际效应分析.....28
4.3稳健性检验......31
第5章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分析......34
5.1幸福感与养老现状的描述性统计........34
5.2回归结果对比分析......35
第5章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分析
5.1幸福感与养老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在社会养老中,相对于非空巢老人群体,空巢老人的参保率明显更化,同时社区设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和老年活动中心的人数占比也与前者存在差距。这说明空巢老人群体存在一个严峻的养老问题:在当前社会养老存在较大缺口的背景下,空巢老人不仅缺乏来自的家庭的子女陪伴和照料,而且并未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甚至面临着相对一般老人来说更匿乏的社会养老资源。在自我养老中,其状况差异亦同样明显。空巢老人的个人金融资产数平均只有3000元左右,比非空巢老人少大约300元,自我供养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加重了空巢老人群体的生活困境;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选择与配偶同居的空巢老人比例比非空巢老人高7.17%;令人欣慰的是,空巢老人的生活自理能为和社交情况要相对乐观,尽管差别不甚明显,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独居老人更好地改善生活状况。5.2回归结果对比分析
如表5-3所示,总体幸福感方面,对生活水平评价而言,两个群体的X2,与X34出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否参加新农保和社交活动对非空巢老人生活水平评价的影响是显著的,对空巢老人却并非如此。对总体生活满意度Y2而言,两个群体的差异更为明显:对空巢老人来说,仅有X31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而非空巢老人群体会受到X21、X21、X23、X33、X34这5个解释变量的显著影响。换言之,相对于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更加在意自我经济能力,个人金融资产越多,越能提高他们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而新农保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等要素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自评健康状况Y3而言,差异依旧明显;自我经济能力(X31)对改善健康自评的作用仅适用于空巢老人;而参加社交活动的影响仅适用于非空巢老人。.......
第6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总化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两个维度出发,分别采用生活水平评价、总体生活满意度、自评健康状况和正向情绪、负向情绪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根据2011年CHARLS全国基线调查微观数据,使用OrderedProbit与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通过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照料依然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中极为重要的照料形式,以子女经济支持和陪伴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养老模式,对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家庭养老的作用正逐步弱化。2.农村社会养老缺曰明显。新农保虽然在改善民生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较低的养老金额度对幸福感的作用仍然有限;社会养老基础设施相当缺乏,只有7%的村庄设有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存在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说明送一新兴的养老服务机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老设施;相对于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的设置相对普遍,对其老人健康自评和情绪状态均起到积极作用。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4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