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 绪论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004 年,我国高中地理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试点。根据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以及“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此形势下,迫切要求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我国高中地理“填鸭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忽视其主体地位,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未得到很好地提升,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我国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三大教学模式之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最近发展区中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支架式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去,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2 支架式教学相关含义及理论依据
2.1 基本含义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当前的学习主题和目标,,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建立一个概念框架(即脚手架),在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下,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同时结合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水平,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完成教学目标”③。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大教学模式之一,至少其具备两大特征:首先是依存性,支架式教学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感知到学生的“已有学习及生活经验、当前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其次是临时性,教师搭建的“支架”并不是永远存在的,而是临时的,“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后,则应该考虑适时退出”。2.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除了是“自然人”外,还是“社会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与经验。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并未随意而为,而是从自身的认知及经验出发,进行的推理与假设。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以当前的认知以及经验作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增长点”。 建构主义下,有三大教学模式,分别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以及“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以及学生观,建构主义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五大过程,分别是:“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如图 2-1 所示。
3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3
3.1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支架类型................133.2 高中地理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21
3.3 高中地理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案例..................23
4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31
4.1 纵向实验.............31
4.2 横向实验......................40
5 结论与不足..........................45
5.1 主要结论及建议.........45
5.2 展望与不足..................... 47
4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4.1 纵向实验
可以看出,为了检验同一班级在支架式教学实验前后的地理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本文设置了 4 个研究假设。原假设 1 为“支架式教学实验前后,同一班级地理成绩总体上不存在差异”,预期的检验结果为:拒绝原假设(预期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判断依据为:与传统教学相比,支架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在教育领域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理论界和教育界的肯定。原假设 2 和原假设 3 分别为“支架式教学实验前后,同一班级男生地理成绩不存在差异”和“支架式教学实验前后,同一班级女生地理成绩不存在差异”,预期的检验结果都为:拒绝原假设(预期结果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支架式教学”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具体判断依据为: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导致男女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比如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地理空间想象力上,男生要比女生更强,尤其是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内容。支架式教学会使男生和女生成绩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可能男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幅度要大于女生。原假设4 为“支架式教学实验前后,不同成绩段(高、中、低)学生地理成绩不存在差异”,预期的检验结果为:拒绝原假设(各个成绩段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具体判断依据为:原来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和学习天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本身学习能力就高,单纯依靠支架式教学无法使其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性的提高。4.2 横向实验
为了检验不同年级不同教学模式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地理成绩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本文设置了三个研究假设。其中,原假设 5(续前文)和原假设 6 分别为“高一年级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在地理成绩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和“高二年级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在地理成绩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预期的检验结果都为:拒绝原假设,具体判断依据认为:高一和高二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不长,其学习模式没有固化,如果及时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其地理成绩会得到显著性的提升。原假设 7 为“高三年级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在地理成绩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预期的检验结果都为:接受原假设,具体判断依据认为:相比于高一学生和高二学生,由于学习时间较长,高三学生的地理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都已经固化,旧的学习习惯惯性很大,单纯依靠支架式教学,短期内可能无法使高三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见表 4-7)。...
5 结论与不足
5.1 主要结论及建议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高中地理“填鸭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比较被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我国新课改背道而驰。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出发,探讨了支架式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在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支架有“范例支架、概念图支架、流程图支架、表格支架、问题支架以及建议支架”。不同类型的支架,其特点也有所不同,适用对象也有所差异。范例支架比较适合教学导入以及深化理解;概念图支架则比较适合概念阐述、概念层次关系划分等;流程图支架比较适合流程说明;表格支架比较适合概念比较;问题支架单独使用时,比较适合话题引入以及兴趣提升,问题支架与建议支架联合使用时,则比较适合疑难点的解答与阐述。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进行前期任务分析,搭建合适的教学支架,把握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发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最大效用。5.2 展望与不足
通过本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为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学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师队伍对支架式教学的认识,引导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支架式教学,进而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本文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本文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由于受到时间限制,只是开展了部分类型的支架教学实验,还有部分类型的支架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检验。文章中提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平衡应该怎样解决?针对于上中下游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支架?除此之外,本文只是对支架式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行统计检验,并未开展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教育实验、统计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可能是相关论题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4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