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和第三方信息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09 16:45

1 引言

信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其重要性足以影响不同个体、群体甚至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信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已历经多年,它是一个少有的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状况下、不同的学术视角下进行研究的主题。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 在 1958 年做的囚徒困境实验,标志着心理学界开始对信任这一主题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者对于信任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过程等等诸多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出现了多种角度的定义、测量工具和研究范式。近几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而导致信任问题越加突显。社会新闻屡次报道路人摔倒却无人扶的事件,事件的发生状况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事件,路人确实是摔倒,但由于身体受伤无法自己起身,因而需要路人帮助;第二类事件,某些心怀诈骗邪念的人,假装摔倒来碰瓷车主或其他路人,已达到其讹钱的目的。第一类事件的发展结果也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结果,过路人出手相助,扶起摔倒路人,摔倒路人告谢后双方各自散去,这当然是大家乐于见到的结果;但也有事件发展成第二种结果,即出手相助的过路人扶起摔倒路人后反被讹诈,而由于证据不足以证明出手相助的过路人的清白,导致其反被咬一口,例如“彭宇案”的判决至今让许多人心寒。当然也有事件反转,即第三种结果,出手相助的过路人其实是撞到路人的“罪魁祸首”,但忌惮于过往扶人被讹的情况,于是谎称主动扶起摔倒路人,造成了双方的扯皮,例如 2015 年 9 月安徽女大学生微博求助目击证人事件。

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和第三方信息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


2 文献综述


2.1 人际信任

动态视角的人际信任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产生的交往倾向或期望,这也决定了人际信任会在互动双方不断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变化。Barbe(1983)认为,人际信任的本质是对周围的人的一种期望和期盼,它产生于个体对后天的交往经验反思的基础上。杨中芳和彭泗清(1999)认为,人际信任产生于个体对对方完成履行任务能力的预测,它的本质是一种对于他人的安全感,。张建新等人(2000)认为,人际信任本质是个体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希望对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的一种主观感觉。综上,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人际信任是一种态度,主要反映对方是否可信或可依赖程度,是个体面临结果不确定事件时,对他人言语、意图、可信度的一种评估。另外,从人际信任的产生与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静态与动态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2.2 社会身份

另一方面,要区分自身与他人。具体而言,社会身份复杂性不仅包括个体表征到的自身社会身份的复杂性,也应包括表征到的他人社会身份的复杂性,即对他人所具有的客观社会身份数量的认知。所以人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的决策,不仅决定于个体如何表征自身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即客观的社会身份数量),也受到如何表征他人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即他人的客观的社会身份数量)的影响。然而 Brewer 等人的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只侧重阐述信任者表征到的自身社会身份复杂性如何影响其对被信任者的人际信任水平,而忽略了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社会身份复杂性的表征是如何影响其对被信任者的人际信任水平(辛自强,辛素飞,2014)。在本研究中,笔者将自变量社会身份复杂性界定为被信任者拥有的社会身份的数量,拥有多个社会身份表示其具有高社会身份复杂性,拥有单一社会身份表示其具有低社会身份复杂性。

3 问题提出...........18

3.1 以往研究不足........18
3.2 研究内容...................19
4 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现状................20
4.1 研究目的................20
4.2 研究方法.................20 
4.3 结果分析..............22 
5 实验一: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和第三方信息 对被信任者可信性的影响........27
5.1 研究目的...............27
5.2 研究方法..................27 
5.3 研究结果..........29

7 总讨论


7.1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社会身份状况

被试的专业对其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其原因应在于专业的差异仅停留在所学知识这一方面,并不像社会文化、人际交往经验等因素会对被试的人际信任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性别角度来看,由于当前社会已经高度文明,男女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在逐渐缩小,不论何种性别都能够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与男性的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也基本一致,且以上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者人际信任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原因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年级背景对于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并无显著作用,其原因是,大学生接触他人的机会和渠道已经非常丰富而多样化,学校只是大学生的主要人际交往场所之一。

7.2 被信任者的社会身份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能够显著影响被信任者的可信性,大学生对具有高复杂社会身份的被信任者有更高信任水平。产生这一影响的机制是,当信任者感知到被信任者的多个社会身份时,就能更容易地从被信任者的多种社会身份中找到彼此的身份相似性,从而拉近了两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模糊两者之间的群际界限,进而将被信任者划入与自己相同的内群体中,因此人们增强了对被信任者的信任水平。所以,社会身份的类别特征(内群体还是外群体)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它或许调节着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与信任者对其可信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如果个体知觉到他人的多种社会身份,可能会认为在某些身份类别上对自己来说是外群体成员的个体,在另一些社会身份类别上又和自己是内群体成员。即,信任者能更容易地从被信任者的多种社会身份中找到彼此的身份相似性,而将对方划入内群体,从而增加对其可信性的评价。还可根据人际信任的预测理论和意图理论,当信任者知觉到与被信任者有相同的群体类别背景时,信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被信任者的意图,进而 高对其动机善意的解释和预测,则更易对对方产生信任。

....


8. 研究结论及不足


8.1 研究结论

(1)苏州某大学生的一般性信任水平处于中等,存在较大的 升空间。大学生的社会身份数量一般为 4 至 6 个。(2)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能够显著影响被信任者的可信性,大学生对具有高复杂社会身份的被信任者有更高信任水平。(3)第三方信息能够显著影响被信任者的可信性,积极的第三方信息能够显著高被信任者的信任水平。(4)被信任者的社会身份与第三方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且在低社会身份复杂性条件下,第三方信息的作用更显著。(5)被信任社会身份类别能够显著影响被信任者的可信性,大学生对具有内群体社会身份的被信任者有更高信任水平。

8.2 研究不足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进行了现状研究,并探究被信任者的社会身份复杂性、社会身份类型和第三方信息等对于 升信任者的人际信任水平的作用。虽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本研究将实验设计成问卷形式发放给被试完成,虽然实验材料设计了路人摔倒的场景,但被试在完成实验时,仍然与现实情况有一定距离。所以在实验上,可以增加被试与他人的真实互动,使研究更精确。2.本研究的一些结论,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适用,对于在更广泛的生活场景的推广应用,还需要更加深入、多样化的研究。3.在自变量水平上,例如第三方信息这一自变量上,可以深入研究更多水平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如第三方与信任者的关系、第三方的权威等。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9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9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8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