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课后复习中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9 16:45

第一章绪论


在“微”字大行其道的今天,所有的零散时间都可以被人们利用起来,坐地铁的时候,等车的时候,锻炼的时候,这些空闲的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微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监督提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作为武器[8]。微博在社会大众的风靡程度,让人们为之欣喜。北京大雨,解救被拐儿童,小悦悦事件,都体现着微博的力量,全民参与,剖析事实真相,都借助于微时代,通过微博展现出来。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来说,微时代的兴起对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微时代带给纸质媒体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应该是挑战。面对挑战,传统媒体能做的就是改变固有思路,关注更多价值,更丰富的新闻内容,满足读者需求,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去接受微时代的到来。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想要时间短,见效快。过去的电影,现在的微电影;过去的电视,现在的微视;过去的博客,现在的微博;过去的小说,现在的微小说;“微”满足了人们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现在“微时代”几乎已经做到了人人参与,每天都需要刷微博,上微信,看微小说等等,“微”的节奏已经慢慢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教育界也不甘落后,微课,翻转课堂,慕课这些模式也正在悄然生息的发生着改变[9]。

.......

第二章微课程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微课程概念及特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来,从各自的属性来说,微课程和微视频,教学课件有着本质的区别,微视频属于视频类的媒体资源,教学课件属于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微课程则是归结于课程类,所以说不能把微课程以及教学课件,微视频混为一谈。这里笔者需要重点说明的一个重点,对于微视频来着,它是微课程的最主要的核心组成部分[21]。在最完美的情况下,微课程应该是包含课程所需要的一些要素,比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微课程主要是通过时间短小精悍的视频来表现出来的,当然,其中也需要文本,课等形式。在应用范围来说,课件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资源而存在,微型课主要作用于教师招聘,资格认定以及能力评估等方面,微视频和微课程更多的适用于网络学习。在学习方式方面,课件主要应用在有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微型课更多的适用于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微视频和微课程都适用于移动性的学习和非正式化的学习中[22]。对于受众群体来说,微视频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适合于社会大众学习,课件和微课程更多的适用于学生进行学习,而微型课主要是对教师进行评估,所以受众群体是教师。它们的表现形式则没有大的区别,都是通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方式,,类型多样,资源丰富。关于微课到底是“课”还是“课程”的问题,一直都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微课一定要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案等相互结合,才能构成课程,而微课本身就是记录课堂教学的视频实录,是微课程众多材料中的其中一部分,所以我们一致的想法就是可以得出,微课程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就是微课。微课应该是包括微视频,学习单与学生学习活动流程的微课程[23]。

微课程在初中地理课后复习中的设计研究


二、微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发生的,经由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28]。美国劳动总局曾经在 1996 年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在工作中应用到的知识,通过非正式化学习的方式获得的超过了 70%,余胜泉教授就曾公开表示过,每一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所学习到的知识 75%都是通过非正式化学习获得的,可是只给了它不到 20%的关注[29],由此不难看出,非正式化虽然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可是大家确如此忽视它的存在,所以应该改变固有的观念,更多的关注非正式化学习对于我们的影响,给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改变。和正式学习相比较,种学习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它有着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具体见表 2-2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对比表。


第三章微课程的设计及模式建构. 14

一、初中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 14

二、微课程的制作原则 ... 17

第四章微课程成果展示和效果评估........... 24

一、微课程在地理课后复习中的个案分析 ......... 24

二、微课程在初中地理课后复习中的个案设计与制作 ........... 24

三、微课程在地理课后复习中的效果评估 .......... 27

四、微课程制作的注意事项 ................. 29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31

一、研究总结 ................. 31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32


第四章微课程成果展示和效果评估


一、微课程在地理课后复习中的个案分析

中学地理具有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36]。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课程为例,课程要求是了解南北气温的差异,掌握温度带的划分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牢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以及气候的类型,制作微课程之前要先将知识点划分成每一个细小的单元,因为本研究是将微课程应用在课后复习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正式课堂中已经由教师讲授过,所以微课程的制作内容要以总结为主,强调重难点的把握。在本小节中包括多个知识点,所以在制作微课程时要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只讲授一到两个内容,因为是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所以要以独立性高,应用性强为初衷,方便每个学生的学习[50]。同时,在微课程中还要适当加入实践类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能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


二、微课程在初中地理课后复习中的个案设计与制作

对于《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节内容来说,知识点比较零散,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很多知识点不容易理解,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解,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及考试情况来看,这一部分内容掌握较差,通过和教师走访交谈,也了解到学生对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也比较弱,但是这些内容又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的,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强况,提高学习兴趣,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课后复习是很有教学意义的。需要的知识点分割完成以后,就要进行微课程的下一步工作,也就是实际制作。笔者通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整理出了制作微课程所需要的相关素材,最后制作出符合初中生课后复习的微课程,具体见表 4-2 课件界面 1 和表 4-3 课件界面 2。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文查阅大量的文献材料,在前人经验以及基础之上,以及微课程相关的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理论基础,得出了微课程的概念特征,立足地理学科的课程特点,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深入到教学一线实地考察,得出了初中地理课后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证实开发地理微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得出制作微课程的趣味性,直接性,传递性的相关原则,前期的相关工作分析完成,笔者构建出制作微课程的 ADDIE 模型,分别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过程比较清晰明了,可以为相关人员制作微课程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在设计模型过程当中,发现了微课程制作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笔者以人教版初中二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为例,设计相应的微课程并且进行试验。笔者根据教师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出指向明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趣味性比较强的微课程案例并且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最后进行效果评估,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效果访谈,证明此次的微课程个案设计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扩充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推进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的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设计丰富多彩,适合学生课后复习的微课程对于改善地理学科的课程容量大,课时少的问题,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道路。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针对初中地理课后复习这一范围,在研究过程当中,一方面由于本身精力有限,只是选取一个中学的一个班级进行实践,进行实践的样本数量少,范围也不够宽泛,这就直接导致获得的数据不够权威,最后的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可能不够准确,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论证。另一方面,笔者也感受到了自己研究的局限性。第一,微课程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可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模式。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的优点,应该在它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微课程,微课程的兴起,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而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第二,课后复习更多的需要学生自觉,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之下的课余时间,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这是一个挑战。第三,微课程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途径,但是并不是不可替代,不具有唯一性,而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选取最适合的教学工具。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9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9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7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