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从调节定向角度探究框架效应的转换机制

发布时间:2016-11-09 16:45

框架效应的发现撼动了理性决策不变性原则的稳固地位,从而开启了一道研究人类非理性偏差的大门。近年来,随着对框架效应研究的不断成熟,开始有研究者尝试突破单一框架,框架效应的研究触角不断延伸到框架转换领域。迄今为止,虽然只有少数研究者在研究不同框架是以怎样的形式相互结合共同影响一个人的反应的,但大多数框架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基于单一判断的单框架效应研究的局限性。研究者一致认为:当前判断的框架效应依赖于过去发生的事件(Gärling & Romanus, 1997; Thaler& Johnson, 1990),而且当两个不同的框架同时出现时,其综合效应和它们分别的效应总和会有所不同。该研究课题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可以扩展框架效应的研究深度,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单一的框架下。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多种框架的互,那么现实中人们的决策是如何受不断被框架的信息所影响的呢?研究一通过变换不同框架的呈现顺序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作为决策主体的人,在框架转换中必然存在差异,Higgins (1997)认为个体有一种朝着向某种类型的目标状态移动的倾向,是个体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定倾向。当不同的自我调节系统被激活时,就会引起对事物不同方面的关注,它包括预防定向和促进定向两种,其目标追求分别关注损失、收益,更进一步讲,调节定向是一种个体差异特征,它与决策相联系,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调节定向这一个体差异为切入点,探究调节定向对框架转换差异的影响。

......


1 文献综述


1.1 框架效应

自我框架效应(Self Framing Effect)。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难在非常清晰的框架下进行决策,生活中的言语表述多倾向于模糊化。因此,人们需要在作出选择之前对决策信息进行主动编码和加工,这种经由内部表征形成的框架就是内部框架。Levin和 Wang等学者将内部心理框架又称为自我框架(Self Framing)。自我框架效应指的是决策者自身对所面临的信息背景进行内部表征而导致的决策偏差。为更清晰地呈现框架效应的分类和方便读者的理解,本研究整理了框架效应的分类图,如下图 1.1:

从调节定向角度探究框架效应的转换机制


1.2 调节定向

Higgins 于 1997 年将调节定向划分为两类:特质性调节定向与情境性调节定向,每一种中又包括两种: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和预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特质性调节定向作为个体的一种稳定性特质,是在长期的沉淀和积累中形成的,而情境性调节定向主要受外界情景的诱发而暂时性激活,不同的调节定向在行为动机导向对结果的追求及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Higgins, 1997)。当不同的自我调节系统被激活时,就会引起对事物不同方面的关注,促进定向个体对积极结果的情感激发较为强烈,热切趋近策略,在决策中表现出更多的风险承担和灵活性等,而预防定向个体对消极结果的情感激发较为强烈,表现出风险规避倾向,满足安全需要和应该自我需要,警惕回避策略等(Higgins, 2005)。

3 实验过程与结果..................21

3.1 实验一 损失框架与获益框架的转换难度比较..............21 
3.2 实验二 特质性调节定向对框架转换的影响研究....................26
3.3 实验三 情景性调节定向对框架转换的影响研究............3 
4 总讨论.......................36
4.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36
4.2 对研究意义的讨论...........37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38
5 总结论.................39

4 总讨论


4.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使用三个实验从调节定向角度探究框架间的转换难度。实验一在具有代表性的“生命”“非生命”“金钱”三种实验材料下,探究框架转换难度差异的存在,证明,相对于获益框架,损失框架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更为持久,具有更强的粘性,本研究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相比于先获益框架后损失框架顺序条件,在先损失后获益框架顺序下被试的平均偏好值变化较小,这说明损失框架的转换难度大于获益框架,损失框架的认知粘性较大。我们从情感、认知、动机以及神经科学的视角对框架效应的损失规避和损失框架转换难度大背后的机制进行解释和探讨。从情感角度来看,高度的情感反应会使人们产生损失规避,不同框架诱发下的情感依恋不同,导致框架效应的产生,而且消极框架下产生的损失使个体的情感反应更为强烈,对思维产生的影响更大,所以在转换过程中的粘性更大。从认知角度来看,人们在大脑中对损失和获益的心理转换难度不同。从动机理论视角来看,当动机被框架为积极框架时,个体动机就会相对变低,由于动机的影响,个体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损失框架信息上面,从而出现了转换难度的不确定性问题。

4.2 对研究意义的讨论

我们认为框架转换差异的不同首先应该归因于两种调节定向个体的稳定性特质。调节定向是一种个体差异特征,促进定向显示出更多的风险承担和灵活性,促进定向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灵活性,能够较好的在框架之间转换,在面对不同框架信息下,能够游刃有余的做出适合当时情景的判断,所以在不同框架顺序下的平均偏好变化值较小;而预防定向则是风险规避的且更敏感,很容易受不同框架信息的影响,,在面对不同框架信息下,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偏好波动较大,所以在不同框架顺序下的平均偏好变化值较大。
.......


5 总结论


1. 在“亚洲疾病问题”、“股市金钱问题”和“货物损失问题”材料下,存在典型的框架效应,表现在获益框架下倾向于保守选项,损失框架下倾向于冒险选项。2. 损失框架的转换难度大于获益框架(负面框架的粘性大于获益框架),负面框架对人们思维的影响更具有持久性。3. 特质性调节定向对风险偏好具有显著影响,表现在促进定向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寻求,预防定向的个体倾向于风险规避。4. 特质性促进定向个体在两种框架顺序下的转换难度均大于预防定向个体。5. 情境性促进定向个体在两种框架顺序下的转换难度均大于预定向个体。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9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9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8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