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下承诺方式对减少大学生失信行为的研究
1 引言
自我控制,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个体克服冲动、改变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可以自觉地监视和调整自己,以保证自身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规范和准则(于斌,乐国安,刘惠军,2013)。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事实上,虽然每个人都有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暴饮暴食、拖延成性、冲动犯罪等自我控制失败的现象在生活中仍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大量研究表明,个体要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就必须依赖于有限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的有限性又决定了它在前一阶段的自我控制任务上(如应对压力事件、调节负性情绪等)被消耗后,就会处于短缺的状态,即自我损耗的状态(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2012;Muraven, Tice & Baumeister, 2000;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 Tice, 1998)。出现了自我损耗现象的个体因心理资源不足道德意识会降低,在道德行为的表现上可能会更差,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冲动行为、难以坚持完成任务、难以抵抗外在诱惑等(Vohs, Baumeister & Ciarocco, 2005; Muraven & Baumeister, 2000; Janssen, Fennis &Pruyn, 2010)。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个体失信问题持续升温的潜在原因。
......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损耗研究综述
在Baumeister等人(2000)提出的自我损耗决定理论中,主要观点如下:1)心理能量的重要性,它对于个体自我的执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2)心理能量的有限性,它会随着自我控制次数的增多而衰竭;3)心理能量的唯一性,不同领域的工作消耗的是同一自控资源;4)心理能量的牵制性,它的多少决定了自我控制能否获得成功;5)心理能量的耗时性,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因自我控制消耗的心理能量才能得以恢复。6)个体自控能力的差异性与跨时间的一致性。如:个体在幼儿期表现出的延迟满足能力的不同,会反映出他们在长大之后学业成绩、工作成就或人际交往方面也不同。幼儿延迟满足能力较强的个体会表现得更加出色;同理,若个体有过旷课、喝酒、打架等不良行为,他会做出违法行为的几率也会增高(曾君,2015)。在自我损耗相关理论研究之初,很多研究者都秉持了自我损耗的能量耗竭观:认为个体如果在一系列的自我控制活动中消耗了大量的有限的心理资源,随后任务的开展必然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Baumeister(2002)提出了第二种观点:能量保存观。该观点指出,一系列自我控制任务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同时,会刺激个体自发地保存部分自我控制资源,以便于后续任务的开展与完成。2.2 承诺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者们对承诺的解读与国内的不尽相同。如早期Searle(1969)将承诺定义为一种社会契约,说话者是要为履行未来言语动作而负责的。Kiesler(2002)表示承诺可以“保证和约束共同的行为表现”。Ellingsen 和 Johannesson(2004)认为承诺是一种信息表现,能够使个体有意识地产生某一行为。Belot等人(2010)根据已有研究,总结归纳了承诺行为形成的基础:提议、准备、真诚与责任(林佳燕,2011)。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将承诺定义为是在人际交往中,承诺者通过口头的、书面、行为等方式,来保证自己未来会或者不会做某件事。3 研究构思...............15
3.1 研究目的假设 .......153.2 研究思路 .................15
3.3 研究意义 .........................16
4 研究一承诺方式对减少失信行为的影响调查............18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18
4.2 研究方法与程序 ..................18
4.3 结果与分析 ........................20
5 研究二自我损耗下诱导承诺方式对失信行为的影响效果..............27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7
5.2 研究方法 .................27
5.3 研究程序 ........28
8 结论与启示
8.1 结论
(1)不同的承诺方式对失信行为的影响不同。在日常情境下,个体在选择口头承诺时,最容易产生失信行为,在选择书面承诺时最不容易产生失信行为,发誓承诺产生失信行为的几率大于书面承诺,小于口头承诺。(2)自我损耗会增加个体做出失信行为的可能性。其中,处于高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相比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更容易做出失信行为。(3)当个体被诱导做出承诺时,书面承诺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因自我损耗产生的失信行为的发生,但发誓承诺方式和口头承诺方式,并不能显著减少个体在自我损耗后产生的失信行为。(4)当个体主动做出承诺时,,不管是哪种承诺方式都可以有效减少因自我损耗导致的失信行为的发生。其中,相比高自我损耗状态,发誓承诺对低自我损耗状态下失信行为的预防作用更明显;但书面承诺和口头承诺在减少自我损耗所导致的失信行为的作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8.2 教育启示
(1)改变当前诚信教育中强制性、被动性和他教性的特性,理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自觉内化诚信行为的价值与意义,自主选择诚信行为。(2)在学生执行与诚信相关的任务时可以通过承诺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此外,可以参照美国大学生荣誉承诺制度,尽可能地创设积极的诚信行为情景。(3)涉及道德领域的诚信判断、诚信选择等情境时,首先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有了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这一前提条件,学生才能更好地调控自身的行为。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减少失信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不同承诺方式对失信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索,并对自我损耗下强制要求做出承诺下,不同的承诺方式对被试失信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损耗下被试自愿自主做出承诺的情况下,不同的承诺方式对被试失信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证明,揭示了自我损耗和承诺共同作用于失信行为的关系与影响。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研究一通过开放式访谈和自编的情境问卷探索不同情境下承诺方式对失信行为的影响。受年龄、性别、地域文化等影响,不同情境下,不同承诺形式对失信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材料的代表性有待提高。只选取了大学生与同伴间的四个情境,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情境进行扩充,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另外本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在样本的数量、年纪及性别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二和研究三,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每组的被试人数不多,且难以保证均等,这可能会带来结果的偏差。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69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6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