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危机始终长伴人类左右。而在经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享受到物质繁荣的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遭受到各类危机所产生威胁和损害。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力度加强,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呈现不同层面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暗含着的大量隐性的危机因素,即将或已经爆发。如果这些危机因素不及早被发现和消除,危机所在地便会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
当今国内外,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医院、学校,都可能面临着危机,甚至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地方。危机潜伏在人们不易发现的角落,秘密地演变和发展。可以说,世界上尚无存在一个真正的“安全港”。换言之,各行各业都可能不定时的发生危机。行业组织规模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危机发生的概率与危机应对能力的差异,并且,不同的行业所面临的危机也会存在不同。
而媒体作为行业的一部分,置身于这个多元的社会,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参与激烈的竞争,同样可能遭遇到危机的威胁和打击。不容置否,媒体现在已经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企业危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手段、环节,承担着沟通渠道与信息枢纽的功能,其重要意义便不容忽视。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作为消除危机工具的媒体,自身其实也需要具备危机意识,掌握应对危机的技巧。而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媒体自身问题的危机管理研究较少,直至进入 21 世纪,西方媒体丑闻事件导致的危机管理案例渐多,才促使我国学者关注媒体自身的危机事件。
众所周知,在我国所有具有行政等级的大众媒体中,地市级媒体是数量最为庞大的队伍。如今,我国有地市级电视台 300 多家,是中国电视产业体系中规模最大、最活跃的电视群体。他们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关系和文化事业繁荣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关系着我国“四级办台”改革方针的成败。因此,地市级电视媒体亟需得到业界与学界的强烈关注。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首先,地市级电视媒体的危机管理研究研究既是我国媒体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又是电视媒体组织内部自身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摆在媒体管理者面前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亟待形成一个完善且行之有效的体系。
其次,目前我国相关媒体危机管理的少数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还局限于新闻传播学,未能广泛借鉴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因此,本研究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媒体管理研究方面的内容,令电视媒体能得到更为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拓展媒体管理的新领域,使该分支学科结构上趋于完善,理论知识趋于厚重。
1.2.1 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媒体的生态正发生着意想不到的转变,新的传播语境以及市场环境对媒体不断出现新的要求,且在过去长期的发展中,媒体已经积累了大量隐性的危机因素,这些危机因素无疑是阻碍媒体健康发展的“定时炸弹”,已经或即将爆发。近年来发生的几件以媒体为主角的危机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这就使得对媒体自身危机管理的研究不容耽搁。
第二,国内外成功的危机管理经验证明,危机一旦发生,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及早发现危机、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与管理危机的措施,控制危机蔓延,减少危机事件的危害程度,降低损失,及时化解组织内部矛盾、恢复组织的正常秩序。建立一套完善的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有利于塑造电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增强媒体公信力;有利于了解和把握电视媒体的各种危机类型及引发危机的深层原因,深入认识电视媒体的特殊性,提升媒体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总之,构建适合地市级电视媒体的危机管理体系,开展媒体危机管理研究,将在推进广电媒体产业发展进程乃至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上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
2 危机管理体系相关范畴
2.1 危机的定义及类型
“危机”(Crisis)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希腊语中为“krinein”,原本是医学术语,指“人将死亡时,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在中国,“危机”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吕安在《与嵇茂齐书》中提及的“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译为潜伏的祸害或危险。《辞海》(1981 年版)对危机的解释是:“危险所由发生者曰危机”。《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对其解释是:(1)危险的祸根,如危机四伏;(2)严重的困难的关头,如经济危机。《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8 年版)解释,“A crisis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something or someoneis affected by one or more very serious problems.”意指危机:是某事或某人被一个或多个非常危险的问题影响到的一种形势。由此可获知,危机具有双重的含义:要么是潜在的危险因素,要么潜在的因素已构成危害事实。
国外较早研究危机的几个学者曾针对“危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他们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事件说”与“情景说”两类观点。福斯特(Foster,1980)、罗森塔尔(Rosenthal,1991)和皮恩伯格(Pijnenburg,1991)、巴顿(Barton,1993)等人主要立足“事件说”,认为危机是对行为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等)存在潜在威胁的一个或多个事件。危机研究先驱赫尔曼(Hermann,1972)则倾向“情景说”,他“将危机定义为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者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做出反应的时间有限,形势的发生出乎决策者的意料。”在国内,为“危机”下定义的学者寥寥无几,一般是参照国外已有的定义做研究。在这里,主要提及一下中国危机管理专家胡百精,他与赫尔曼的观点大概一致,主张将危机定义为一种状态,而非一个(或多个)事件。他认为危机本身不单纯是威胁性的事件,更是一种涉及内部与外部多重厉害关系的形势、情境或者状态。由此可见,研究者在关于“危机是什么”的定义本身问题上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无论是“事件说”还是“情景说”,他们几乎都把危机视为了一种决策情势,一致强调了危机构成的共性三要素:价值威胁、时间压力和预测未知性,见表 2-1。
在此,本研究就词源学的解释和定义中的共性要素分析,对“危机”的内涵提出观点,认为:危机是决策者(个人或组织)在实现根本利益与目标时可能或突然遭遇到的一种威胁,该威胁可以是情势也可以是事件,且带有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到决策者的生存与发展,亟需快速做出反应和对策。
.........................
2.2 危机管理
2.2.1 危机管理的定义
对于“危机管理”一词,最早应追朔到用于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意外事故所采取的系列举措,通常是以处理国际安全、争端为主。现今,在管理学上,应用范围已包含到政府、企业、医院、高校等多种类型的组织管理。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的定义,大致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调强危机管理的过程性,着眼危机事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危机进行危机事前、事中、事后的连续性管理,如有学者指出:“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弥危机”。①第二种概念偏重于危机管理的方法论,即危机应对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和策略。如杨冠琼认为,,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政府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②第三种则将“危机管理” 看作“突发事件管理”,强调的是危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乃至各种形态的危机和紧急事态的共性。如有学者认为,“危机管理”也称为“突发事件管理”、“紧急状态管理”、特指公共危机的潜伏、爆发、控制、化解、修复、常态化等全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和制度安排。③
综上概念,本文认为,危机管理就是指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危机事件或危机情景,通过预警、监控、决策、处理、评估等措施,防止、减轻、消除危机带来的威胁和损害,其实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决策非程序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
3 地市级电视媒体的危机及危机管理...........................15
3.1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涵义.............15
3.1.1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的涵义...................15
3.1.2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的涵义.................15
4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6
4.1 问卷调查与分析........................26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26
4.1.2 样本的选取和收集.................26
5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构建.......................40
5.1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40
5.2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理论.......40
5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构建
5.1 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电视作为受众获取危机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享有受众极高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同时也面临着广大受众的监督,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对自身进行危机管理,避免造成公众对其的信任危机。
第二,前面章节提到,地市级电视媒体存在危机管理意识浅薄、危机管理机制不活、危机管理组织不健全、危机管理资源储备不足等问题,说明地市级电视媒体不够重视危机管理的问题,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地市级电视媒体进行危机管理,一方面是要保证组织内部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电视在外界的形象。纵观近年来地市级电视媒体的危机事件,某些电视媒体在进行危机处理时总有欠妥之处,不利于电视媒体的危机恢复,制约了电视的健康发展,甚至破坏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第四,本研究将一些零散的危机管理策略、技巧进行汇集、整理和研究,并结合危机管理实践经验,形成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化解组织内部的矛盾,提升内部整体管理水平,维护电视媒体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还有利于提升电视媒体的信誉度和公信力,甚至可以提高电视的收视率,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
结论及展望
由于地市级电视媒体缺乏人力、资金等资源,面对的观众少,市场份额不足,竞争力薄弱等问题,其生存和发展已面临着种种挑战,对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危机不可避免。危机情势或事件的发生,势必会对电视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损害。因此,进行地市级电视媒体的危机管理研究,已经成为摆在媒体管理者眼前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我国地市级电视媒体普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更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
本文认为,构建地市级电视媒体的危机管理体系,旨在帮助地市级电视媒体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而需要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有利于地市级电视媒体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家既要把电视媒体视为新闻宣传事业进行扶植,又要将其当作产业进行战略部署,特别是要有与电视行业经营发展相匹配的政策和措施。政策制定应考虑到电视媒体的“双重身份”,既要保障“喉舌”的功能不被削弱,又要保证电视媒体能够自收自支;二是在资源上要给予地市级电视媒体扶持,国家可在广告、宣传内容上进行严格把关,但也可适当放宽有限频道的资源,多为电视媒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利用广阔资源拓展新业务;三是要尽快改革体制,理清管理关系,全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以明确各方的管理权限,改变多头管理的缺陷,避免电视媒体组织在日常管理时感到无所适从的状况;四是地市级电视媒体应自立自强,提升危机管理能力,主要是要解决危机意识不均的问题,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要开拓经营范围,向新媒体、全媒体进军,要提高组织的媒介素养,培养全媒体人才,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
此外,地市级电视媒体危机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整个媒体行业危机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危机管理体系的塑造并非某个人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靠整个行业以及相关研究学界长期的努力。因此,希望出现更多致力于媒体危机管理研究的人员,构建出更多、更成熟的媒体危机管理模型、体系,为保证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8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19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