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美术治疔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究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2013 年 10 月笔者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走上讲台,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实习单位是一所普通的实验小学,期间担任三年级三个班级的美术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在其中一个班级中有两位学生无论是在授课环节还是创作环节都与其他学生表现不同。与指导老师交流后得知,这两位学生中一位学生很内向,另外一位学生则较好动属于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生。在了解到这两位学生的情况后,之后的美术课中,笔者就经常留意他们的表现。观察发现其中一位男生 W①,当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问题时,他总是一言不发,没有任何回应。在实践创作环节,他只是低头画自己的画,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而且他所表现的主题多数是自己的想法,很少是与课程主题相关。一开始,笔者还会跟他交流告诉他本课创作主题是什么,反复几次后发现,虽然他绘画的主题不太符合要求,但是画面的内容充满了想象力,画中使用的色彩、线条都能使人感受到他的心情。于是,笔者不再要求一定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他的作品完成后开始鼓励他和其他同学交流,对他的创作给予肯定,慢慢地他开始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多了,课堂上偶尔会参与活动。在惊喜他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笔者意识到在这之前从未思考过美术活动对儿童来说还有那么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家长甚至是部分美术教师以学生画得 “像不像”为画得“好不好”的评判标准,很多时候忽视了儿童所画的内容表现的是自己的思想、情感、幻想以及其内心世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因此,错失了许多与儿童沟通、了解儿童内心的珍贵机会。 虽然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强调愉悦性的性质,然而在目前的学校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生理、情绪等方面的成长变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如学业成绩、升学转学、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甚至是一些不幸的个人遭遇、父母离异等变故。当他们遭遇这些事情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时,有些儿童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或是以其他粗暴、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的成长发展。因此,笔者产生了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美术治疗的理念,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治疗意义,帮助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暴力等事件频频发生,逐渐显露出我国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今年的两会期间,记者关于校园暴力问题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问,针对这个问题袁部长的回答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要做到这件事情,从教育部门来说,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教育,要倡导他们团结友善的精神,要提高他们团结友善的精神,要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要提高我们有些不良倾向的学生自我管理和情绪控制的能力,同时要提高我们更多同学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①在这段话中,袁部长强调了对于教育部门来说,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思想的根源上将其解决。同时也体现出在当今学校中,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通过多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帮助他们养成完善的人格、健康成长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
2 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融合的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美术治疗(Art therapy)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在欧美兴起,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跨学科的专业领域。美术治疗与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等艺术治疗形式一样,在其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对它进行概念界定是必不可少的,其发展至今,已有多个专业机构或组织对其进行了定义。 1997 年美国美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指出:“美术治疗是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造过程、当事人对所创作美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其实践以人类发展和心理理论为基础,在教育、心理动力学、认知、人际关系等各种评估与治疗模式中,调节情绪和冲突,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社会技能,控制行为,解决问题,减少焦虑,帮助现实定位和增强自尊。”① 2003 年,该协会对美术治疗的定义进一步修改为“经历疾病、心理创伤或生存挑战以及寻求自我发展的个体在专业关系下对美术创作的治疗性的使用。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和对美术作品以及其创作过程进行思考,个体可以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认识,学会应对各种症状、压力和创伤经历;提升认知能力;享受美术创作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乐趣。”② 2003 年英国美术治疗协会(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 BAAT)对“美术治疗”进行了如下定义:“美术治疗是在一位训练有素的美术治疗师的陪伴下,让来访者运用美术材料进行自我表达和投射。被转介给美术治疗师的来访者不需要预先具备美术经验或技巧,美术治疗师主要关注的也不是对来访者的图画给出审美性或诊断性的评估。实施者的全部目的在于促使来访者在一个安全、有推动力的环境下,运用美术材料实现其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
2.2 理论依据
1999 年 8 月 13 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在“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中小学生随着身心发育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一个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中指出其主要途径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 1999 年《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 2002 年 8 月 5 日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 12 月 11 日,教育部对原有《纲要》进行了修订,并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7.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①。上述的相关论述,证明了探究基于美术治疗的学校美术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课程性质”部分指出美术课程的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及愉悦性四个特性,其中美术课程强调的愉悦性是指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②“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③由《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相关标准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美术教育也得到相应地重视,并作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为探究融入美术治疗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有力依据。
.........
3 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的相关调查及分析 .......... 10
3.1 美术教育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调查 .... 10
3.1.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 10
3.1.2 调查方法与对象 ........... 11
3.1.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11
3.2 小学高年级自我意识发展调查 ........ 20
3.2.1 调查背景 ..... 20
3.2.2 调查实施与对象 ........... 21
3.2.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1
4 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 24
4.1 课程设计思路 ......... 24
4.2 课程与教学案例 ..... 24
5 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总结 ......... 34
5.1 被试后期问卷设计思路及实施 ........ 34
5.2 调查结果分析 ......... 34
5 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总结
5.1 被试后期问卷设计思路及实施
在《我的梦想》《画情绪》《理想城》三节教学实践结束之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后期的问卷调查,希望了解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美术教学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表达的影响及他们对美术课程认识的变化。探究美术治疗理念的美术课程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存在积极的影响。 本次的调查问卷,笔者共设置了 14 道题目,13 道为单选题,1 题为开放性题目。问题设计的维度紧密结合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表现、活动后的心理变化及对美术课程认识的变化,了解本次的教学实践是否达到研究目的。笔者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1 软件对本次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每题各个选项的频数百分比和百分比差异显著性检验统一绘制在表 5.1 中,下面结合表中数据对各题进行汇总分析。 问题 1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发生变化,“美术课上我与同学的关系变得好些了”各选项的百分比差异显著性检验(X2=46.077,df=3,p<0.001,,N=65),经检验,各选项之间的百分比可以进行比较,结果如下:选择非常符合的学生占 55.4%;比较符合占 33.8%;感觉在美术课上,自己与同学关系,没有变好些的占 4.6%,认为非常不符合的占 6.2%。由此可以看出,经过这几次具有针对性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问题 2、9 和 10 三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合作的观点。经检验,三题的各选项可以进行百分比比较(见表 5.1)。其中,问题 2“美术课上我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学生各占 53.8%和 38.5%;仅有 6.2%的学生选择不符合,1.5%的学生选择非常不符合。问题 9“我愿意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67.7%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24.6%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6.2%的学生和1.5%的学生不同程度上的表示出不愿意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问题。问题 10 的结果显示 80.0%的学生和 15.4%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认为合作学习中团队精神很重要,4.6%选择不符合,没有学生选择非常不符合。这三题的数据结果显示,92.3%的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及在美术课上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且 95.4%的学生肯定了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经过《理想城》一课小组的合作学习,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意义,对他们合作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结语
经过对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从文献及相关文件中获取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的理论依据,选取实习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及其自我意识发展等方面的调查。通过以上调查,了解到被测班级学生在情绪情感表达的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当行为,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大多数学生并未认识到美术活动对他们心理健康的作用。且通过自我意识量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存在行为不当、自我意识偏低等问题。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 “我的梦想”“画情绪”“理想城”为主题的课程。 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针对学生自我意识偏低的问题,笔者尝试以“我的梦想”为铺垫,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思考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主动探索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自身密切相关,课堂上学生表现地特别积极,学生作品表现的内容、色彩、构图等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探索过程。 对于学生的行为不当问题,笔者希望通过“画情绪”帮助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变化,感受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帮助那些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学生合理地表达情绪情感。“理想城”一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相互了解,学生与他人相处,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学生相关主题的作品反映出一些平时不会向别人倾诉的心理活动,如 “我的梦想”中部分学生画了多组画面结合文字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画情绪”中学生在绘画的基础上结合文字描述了自己情绪情感的变化,这样的形式使他们正视自己的情绪情感,有益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后期相关内容的调查结果可知,班级中超过 8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变好了,90%以上的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美术课的看法和美术课对自己影响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并且从学生的自述中也表现出他们自我认识、同学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可见三次教学实践所针对的问题有所缓解,学生也意识到美术课对自己的影响。笔者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时间较短,但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和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学生的变化,说明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美术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作用。笔者将进行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融入美术治疗理念的美术教学对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08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0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