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毕业论文 >

消费主义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9 15:12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对“消费主义”的界定,在相对认同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中外学者们有着纷繁复杂的不同表达。同时,不同学科的学者的着重点也不一样,比如哲学研究可能着重价值观念,社会学着重生活方式,而文化人类学者着重文化态度。国外对消费主义的关注和研究都起步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在社会学者威尔斯看来,消费主义是跟生产主义相对应的概念。在他眼里,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超出实际经济能力甚至压抑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去追求群体心理所推崇的消费水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国内关于消费主义的研究近些年来也逐渐形成热潮,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述。有些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有的则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综上,我们认为,在外显层面上,消费主义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以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鲜明特征。而深层意义上,通过对消费主义氛围下的人们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的观照和分析,给予我们更深刻理解的却是消费文虎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形态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是在一定价值体系支配的人的行为模式、行为成果以及象征符号,因而消费主义无疑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文化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对后者有着导向和定位作用,常常还扮演者一种强势意识形态的角色。消费主义宣扬的是通过消费来表达自我,取得自身价值认同及获得自身身份认证的社会价值标准,它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消费来确定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身份群体。同时,它以话语权力的形式使人们”自觉认同“它所提供的”美好生活“的模式,不断地模糊着需要和欲求之间的界限。综合”消费时代“的种种景象呈现,国外学者多侧重于对这种倾向的评议性论述,对其具体表现形式的专门研究相对较零散,国内在近几年形成的消费主义研究热中,对具体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

1.2 研究内容
消费主义的概念以及产生的背景,了解西方消费主义的产生和兴盛,而这一产生与兴盛都在西方的观念又是如何在中国悄然兴起。除此之外,它又是怎样对中国社会普遍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影响。同时,了解消费与消费文化之间的联系,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在电视、电影以及青春文学作品中如何得到充分体现,而随着这种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作为消费这一文化现象的主义---青少年又是如何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悄然偏离了原有的主流价值观。在消费主义文化充斥的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文化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亚文化。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父母是其价值观形成初期最早的引导者,随着教育的深入,教育的过程也在不断进阶演变,教师成为了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角色。如何在纷繁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完成对稚嫩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引导,成为了摆在现今教育的最严峻的问题。而除了学校,对这个世界尚未完全认知的青少年与社会的形形色色也会有所接触,在信息传播如此之快之便捷的今日,电影、电视以及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中也无不将消费主义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青少年已成为大众文化 ”快餐“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在其消费行为还未完全形成之前,如何从源头上引导其正确的对待这种文化现象也成为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之一.
........

第 2 章 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阐述

2.1 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为了强调消费的重要性,将人类社会生产总过程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在运动过程中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在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同属于消费的两个层面。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工具磨损,原材料被消耗以及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支出。生活消费则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劳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具体来说,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方式和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土壤耕作及加工成果。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于 1871 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于文化的概念来源比价久,对其理解的差异也就存在。社会学科的定义是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
...........

2.2消费文化的界定
在对消费文化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之后,在以上的基础上遵循辩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这样对消费文化作出界定: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另外,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理解消费,那么消费文化就是其在消费过程中的一种价值的判断和思想的指导甚至行为准则的规范。那么,在校园文化深受消费文化影响的这么一个文化趋势下,高校的德育观念的培养也就对青少年的消费观念引导具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

第 3 章 消费主义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11
3.1 青少年价值观受消费行为影响.......... 11
3.2 青少年文化消费行为受价值观支配......12
第 4 章 消费主义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14
4.1 消费主义文化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影响.........14
4.1.1 积极影响.......14
4.1.2 消极影响.......14
4.2 消费主义文化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影响....15
4.3 消费主义文化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16
4.3.1 积极影响.......16
4.3.2 消极影响.......17
第 5 章 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树立科学的消费文化..........18
5.1 重视校园文化消费,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18
5.2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最初的重要因素............18
5.3 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体系建设......19

第 5 章 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树立科学的消费文化

5.1 重视校园文化消费,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学校在这以问题上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对于校园健康文化的积极性,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发挥校园文化功能总是重视不够,导致这一块是现今社会管理的一个小缺失,高校可以为青少年开展校园文化消费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予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同时,降低校内竞赛文娱活动的参与门槛,要尽可能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同学,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消费。对于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加强校园文化消费监管,净化文化消费环境是首要问题。与此同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也要加大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消费舆论氛围,提高核心价值文化话语权,使核心价值文化主导校园文化消费潮流。我们都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句话很直观的向我们传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一出生首先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我们的言行也是他们教育的最好映照。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的言行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反映出父母对其的教育方式。在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对其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引导。在消费的方式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精神世界的消费。我们会发现,那些素质较高的青少年,一定是父母对其进行了良好的教育;那些出口成章的人,一定是从小在书的海洋里遨游的;而那些见多识广的,也一定是比同龄人过早的去接触了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种种这些,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都是有着积极影响的。反正,纵观一些从小有偷盗、谩骂他人等恶习的青少年,也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不得当而造成的,有些是家长的疏于管理,有些是留守儿童,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可以说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导致在日后价值观不断成熟,有些事情爱钻牛角尖,因而误入歧途。

消费主义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

结论

消费主义文化的已经随着消费主义这一大的浪潮“席卷”了我国社会,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文化意识和原本的生活方式都多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是论述了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对青少年这一消费群体的价值观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对我国以后的走向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对其价值观形成的最直接来源,在学校教育工作者做好对青少年消费教育的关注的同时,社会也应给予一些公共的力量,共同为塑造其正面价值观的形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总之,在消费时代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主流消费的今天,社会的各方面都肩负着青少年价值观建设的责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容置喙,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自身,应当认清当前自己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利用的得当,从文化消费中会有诸多不一样的收获,也许整个人生都会因此而改变;如若只是一味的受到不好的影响,并且没有主动把自己的价值观扭转过来,就有可能走上一条让自己悔恨终生的道路。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208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caipu/208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8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